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童年經歷
那么,應該如何反思我們之前的生活經歷呢?我在參加成年人依戀度調查的研究型訪談后總結出了一些問題(諸如,家庭成員中你和誰最親近?為什么?你在與父母分開后的感受是什么?你覺得你與父母的關系在你的成長道路上有何作用?等近14個問題)。在這次針對超過兩萬人的調查中,我們以這些問題作為線索,來讓父母們試著回憶自己的童年。最后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他們來自何方,調查的結果都是一致的:
通過你如何反省自己過去的經歷和人際交往對你成長所產生的影響,可以直接判斷出孩子對你的依戀程度。而且通過分析,父母對以上問題的回答可以反映出兩點:
1、你的孩子對你存在怎樣的依戀。
2、你對你的父母可能存在哪種依戀。
安全型依戀
大多發(fā)生在主動發(fā)掘自身記憶的人身上。如果你始終可以正視那些回憶,即使它會造成你情緒激動或是內心不安,那么你和你的孩子有極大的可能是安全型依戀。另外,在一些人中,還存在一種“爭取來的”安全感—對過去的經歷有充分的理解,即使這種理解與實際相差甚遠。擁有“爭取來的”安全感的人,即便曾經歷過痛苦的童年,他的孩子仍然會對他有安全型的依戀。
回避型依戀
出現(xiàn)于那些搞不清自己與他人關系重要性,也就是在訪談中反復強調自己無法回想起兒時與父母過往經歷的人中。事實上,這是因為他們過去不良的情感世界導致了他簡單地認為那些情感關系都不重要。但在大腦深處仍然會意識到一些比較重要的人際關系—只是他們在行為舉止上表現(xiàn)的不在乎罷了。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屬于這種類型,別擔心,你一樣可以獲得“爭取來的”安全感。
矛盾型依戀
體現(xiàn)在父母“全神貫注”于自己的過去,而且他兒時的困擾也并沒有被解決。這種困惑多數(shù)來源于兒時的家庭環(huán)境——父母喜歡把自己的情緒強加給孩子。然而經過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好消息,那就是任何形式的不安全依戀都是大腦中的一種不完美整合。而這種整合無論在任何年齡段都可以被提升。只是整合的質量會決定你是否能夠獲得“爭取來的”安全感。
混亂型依戀
出現(xiàn)于那些曾受到過恐嚇、驚嚇,或是痛失父母的人之中。例如,你可能說過類似這樣的話“不,我從來沒怕過我爸媽,他們對我挺好的,但有時候我媽媽情緒失控了還是挺嚇人的……”你可能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說法顯然是因為時間的關系把過去的事情模糊化了,分不清過去和現(xiàn)在。這種把過去模糊化的行為,標志著有“未解決”的事存在。它可能是因受過驚嚇而留下的創(chuàng)傷,或是由于失去而產生的悲痛。有“未解決”事情的父母通常會導致他的孩子對他產生混亂型依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53190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