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別人善意的、反復的提醒,你都置之不理的話,最終會把別人激怒……
有位媽媽說,她回家的時候,發(fā)現(xiàn)孩子和爸爸在撕扯,原因是孩子玩一個類似金箍棒的玩具,浸水后甩著玩,把上面的水都甩到了別人身上,爸爸和周圍的人都提醒他不要這樣,但他繼續(xù)甩,反復提醒之后,爸爸一怒之下把孩子的玩具給扔了。孩子就撕扯著要把爸爸的手機也扔了。
媽媽了解了事情原委,也支持爸爸,于是孩子就生氣回家了。過了一會兒,孩子對媽媽說:“你要向我道歉!眿寢屨f:“我不會給你道歉的,因為我沒有錯,如果我錯了我會道歉的!
過了一會兒,孩子又說:“老媽,你應該向我道歉,這個玩具是我從哥哥那里千辛萬苦搶過來的,就這樣被扔了。”媽媽說:“你既然知道來之不易,為什么不好好保護它?而且還要用它去搞破壞。”孩子說:“這個棒臟了,我就去河里洗一下,上面有水,我想把水甩干!眿寢屨f:“當時你要說清楚。”孩子說:“我剛甩的時候,老爸就給扔了!眿寢屨f:“那是你的緣故,怪不得別人。”孩子聽了這話,就賭氣躺在床上。
我問這位媽媽:“你相信孩子的解釋嗎?”媽媽非?隙ǖ卣f:“不相信。”孩子的解釋顯然是避重就輕。
像這樣的事情,反應了親子之間的溝通常態(tài),一方面,這件事情最關鍵的點并沒有被討論;另一方面,媽媽被孩子所引導,沿著“道歉”的話題說了半天,本來媽媽沒有什么錯誤,結果竟然是孩子跟媽媽賭氣。
我單刀直入地問媽媽:在這件事情上,孩子到底錯在了哪里?媽媽想了半天說:第一,他把水弄到了別人身上;第二,屢次提醒都不改,最終導致爸爸扔掉了他的玩具。
我建議媽媽不要被孩子繞進去,直接跟孩子談最核心的問題:如果別人善意地、反復地提醒你,你都置之不理的話,最終會把別人激怒。
這正是孩子溝通中存在的最大問題,不善于換位思考,對別人的處境和愿望沒有回應,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對于善意的提醒和要求,他總是無動于衷,最終把別人激怒,直接對他大吼大叫。
而我們的引導思路,就是讓孩子從自己的感受和道理中走出來,看到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妨礙乃至傷害,然后調整自己的行為,與他人和諧相處。
這個案例中講到的“被孩子繞進去”,忽視了最核心的問題,是很多家庭中都存在狀況。通常家長的脾氣被引爆的點,并非是單純的在孩子調皮時做的那件事情上,而是在于“反復提醒孩子”無果,最終被激怒。但大多時候家長并沒有把這個最關鍵的原因看清楚、講出來,讓孩子真正明白。所以,當下次再出現(xiàn)類似情況時,同樣的事情還會反復發(fā)生,孩子還會無視提醒,家長則會更生氣,對孩子發(fā)脾氣,之后又會產(chǎn)生自責情緒……如此往復循環(huán)
孩子6歲前特別是幼兒期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不會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逐漸的引導孩子慢慢從以自我的世界里走出來。如平日里通過合適的機會告訴孩子:媽媽也會累、你這樣做會令媽媽不開心等等
Tab標簽: 發(fā)脾氣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56183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