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么不聽話-因為你不會批評!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目錄:
1.孩子為什么不聽話?
2.無用的批評
3.什么時候批
4.應(yīng)該批評什么
5.怎么進行批評
孩子為什么不聽話?

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構(gòu)成了孩子無形生存空間。由于這個空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以要有足夠的智慧才能看得見它的存在。

當家長們與孩子在一起生活一段時間后,彼此雙方就會形成對對方固定的印象和看法。在他們之間,當一件事情發(fā)生時,彼此都會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按自己對對方的印象和看法來預(yù)測對方的行為反應(yīng),然后再根據(jù)這個預(yù)測來決定自己的行為。

比如,孩子在學校惹了禍,與同學打架或與老師吵架了,不論他是否有理,他只要根據(jù)自己以往的經(jīng)驗認為,回家我要是跟我爸媽說了實情,他們根本就不會聽我解釋,而會對我一頓臭罵或一頓打。這樣他回家后,就絕對不會把學校的事情告訴家長,他會千方百計地隱瞞實情。而在我們家長看來,這個孩子撒謊。

同樣的事情,如果這個孩子,根據(jù)他以往的經(jīng)驗得出結(jié)論,回家只要跟爸媽解釋清楚了,他們一定會理解并且他們會幫助我分析解決問題。那他回家后會急不可耐地找爸爸或媽媽來說明學校里發(fā)生的事情。

我們的文化和習慣使我們單純地從一個方向看待孩子的行為,幾乎沒有人想到,這個孩子的所謂“撒謊”行為或“誠實”的行為是由家長的原因引起的。

在這里,左右孩子行為的關(guān)鍵因素是已往的生活經(jīng)驗在孩子頭腦中形成的對家長的印象,同樣家長對孩子的固定看法,也決定了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家長與孩子雙方都會根據(jù)這些預(yù)先存留在其頭腦中的“東西”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表述為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也即“親子關(guān)系”。

家長與孩子之間形成的親子關(guān)系,對孩子的行為起著核心的制約作用。它就象一條看不見的繩索,規(guī)范或束縛著孩子的行為。

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是正常的,也即家長與孩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關(guān)愛、相互支持,那么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正常,他的外在表現(xiàn)為對人有禮貌,聽家長老師的話,學習自覺、好學上進、體貼關(guān)愛他人等等。

如果家長與孩子相互猜忌、缺乏信任、相互敵視、關(guān)系冷漠、彼此誤解、相互奴役,那么孩子的行為就一定扭曲,外在表現(xiàn)可能是不聽話、看電視沒完沒了、上課說話、對家長的批評指正有逆反心理、與老師頂撞、上網(wǎng)吧或經(jīng)常與同學打架等等。

無用的批評

讓我們先看看家長在批評孩子時的幾種現(xiàn)象與特點。

1、批評情緒化:一旦孩子出現(xiàn)過失的時候,家長的表現(xiàn)通常是情緒激動,臉色發(fā) 青,手舞足蹈,念念有詞,眼睛發(fā)直,聲音分貝高,語言速度 快,一陣狂風暴雨,真可謂酣暢淋漓!好了,說完了,罵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了。而您可能不知道,當家長大費口舌的時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計的卻是:“現(xiàn)在是罵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罵完了!”家長在呵斥孩子的時候也會突然停下 來問:“你聽明白沒有?”孩子馬上反射說:“聽明白了!”“記住了沒有?”“記住了!” “以后還犯不犯?”“不犯了!”這時候如此痛快地敷衍只是為了早點結(jié)束這場暴風雨。如果有攝像機的話,家長看看自己的表情和表現(xiàn),真可以說是不堪目睹啊! 而孩子對您說的話往往不是能倒背下來,就是根本不知道你說過什么。只知道一點:我錯了,所以你罵我!就連錯誤帶來的愧疚、不安也隨著批評的咆哮聲煙消云散了。因為他們很明白一點,罵完了一般也就沒事了! 孩子惟一做的和感興趣的事就是等待,等待這番責備的結(jié)束! 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罵你的,我做我的”。 您能指望這種更多帶著個人情緒化的宣泄,主觀的批評有多大作用呢? 其實,很多時候,沉默遠比這樣的批評更有效。批評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理解和接受正的建議,并在行動中改正。作為對一次過失的分析和評價應(yīng)該是非常理性的。在這個過程中,發(fā)點脾氣難免,發(fā)點牢騷也能接受,發(fā)泄就有失分寸了。 試想,這樣的一種情緒如何博得孩子的尊重,如何使孩子信服,又如何能讓孩子聽從呢?

2、批評泛濫化:有時候,我們的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聲音慷慨激昂,語速飛快,大腦活躍,思維跳躍,聯(lián)想豐富,上綱上線。比如說本來就是個打了碗的事情,就能從這件事想起從前丟鑰匙、丟錢、丟面子(因為測驗考砸了), 還能扯到打架、看電視、玩游戲等?傊,只要能想起來的事就可以像電影鏡頭一樣重放。真可謂,旁征博引,引經(jīng)據(jù)典,直說得孩子眼皮一翻, 嘴角一撇,脖子一扭,腦袋一低,心想:你愛說啥說啥吧!也不嫌口渴?哼!批評要有針對性,對當前的問題有什么說什么,就事論事就好了,而絕不可責備這次過失,連帶以前老賬也一并算上。這種把“陳年老賬”重提的做法只會讓孩子對家長感到厭煩、討厭和憎惡,而且由于其他事情拉扯得太多,沖淡了當前主題,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視。令人失笑的是, 往往有家長說著說著就停下來了,怎么了?原來是一下子忘了該說什么了!只好自我解嘲地說道:“哼,看看你,把我都氣糊涂了!” 試想,這樣令孩子懷恨又游離主題的批評怎么可能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3、批評簡單化:很多時候,孩子犯錯后, 家長的表現(xiàn)往往是該批評的時候不批評,不該批評的時候亂批評。 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孩子賴床的現(xiàn)象,往往是一邊催促,一邊數(shù)落, 而孩子卻把這當作是背景噪音。根本沒有起到批評的作用。因為孩子很清楚一點,如果走著上學會遲到的話,家長一定會有辦法讓孩子按時到學校的,有車可以送,沒車可以打車啊。曾有個家長問我這種情況怎么辦?我說很簡單,你不管他就完了,遲到了自然會有學校批評他。就是因為你有種種辦法可以不讓他遲到,是承擔孩子賴床后果的擋箭牌,所以他才有信心地沉著地賴床,你罵他何用?像這類的情況有很多,就是家長只對現(xiàn)象做批評,而沒有采取實際有效的解決辦法。

4、批評急躁化:有許多時候是這樣的, 孩子甚至還沒意識到錯誤即將或已經(jīng)來臨,還不能深刻意識到錯誤能帶來什么樣的后果,我們的家長卻已經(jīng)急不可耐,氣不打一處來,通常是眼到、口到,甚至手也到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再者“不知者還不為過”呢!人犯錯誤是正常的, 而頭一次經(jīng)歷某些事情的時候犯錯更是正常的!但家長卻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體驗錯誤,嘗試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錯, 批評和責備就已經(jīng)接踵而至。這種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進的批評,往往扼殺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限制了孩子的發(fā)展。

12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642385.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