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心
①
宣紙的原產(chǎn)地是安徽省涇縣。關于宣紙的起源,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東漢安帝建光元
(121
)
發(fā)明造紙技術的蔡倫離世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紙為業(yè),很想造出一種世上最好的紙,為師傅畫像修譜,以表懷念之情,但復一難以如愿。一天,孔丹遇見一棵老的青檀樹倒在溪邊,由于終日曬水洗,樹皮已腐爛變白,露出一縷縷修長潔凈的纖維,孔丹取之造紙,經(jīng)過反復試驗,終于造出一種質地絕妙的紙來,這便是后來有名的宣紙。宣紙中有一種名叫
“
四尺丹
”
的名貴品種,一直流傳至今,就是為了紀念孔丹。
②
“
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
”
宣紙具有潔白稠密、韌而能潤、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性,并有獨特的滲透性能,利于筆揮墨運,一筆落成,深淺濃淡,墨韻清晰,正是宣紙的這些性質而使中國書畫藝術具有了一種獨特性。
③
宣紙具有很強的彈性和韌性。將生宣揉成一團之后還可以展平,經(jīng)過熨燙,依舊可以恢復平展如初的原貌。所以即使是作品皺痕起伏,經(jīng)過裝裱之后,也會平展如新。如書法工藝中的拓片,當薄薄的宣紙貼在凸凹不平的碑文、器皿的表面時,任憑反復敲打,宣紙依然能夠保持伸縮自如,裂而不斷的完美狀態(tài)。
④
到商店里購買宣紙時,當水滴在宣紙上,落在紙面上的水滴逐漸向四周擴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紙面上沒有立即擴散或不再擴散開的就是熟宣,這是檢驗生宣與熟宣的簡單方法。我們把生宣顯現(xiàn)的這種水滴逐漸向四周擴散開來的現(xiàn)象稱做濕染性特性,生宣具有較強的濕染性,使得書寫時困難加大。因此,書法實踐作為一種提高人生修養(yǎng)的實踐行為,需要漫長的修為才能達到期待的目標。這種濕染性現(xiàn)象,它可以鍛煉書寫者內在的涵養(yǎng)和自我內聚力,同時,也是檢驗書寫者耐心和品格的途徑所在。
⑤
生宣除具備濕染性之特性之外,還具備較強的吸墨性能。生宣具有的濕染性由水的特性引發(fā),用淡墨書寫產(chǎn)生的濕染性現(xiàn)象比較明顯,用濃墨書寫產(chǎn)生的濕染性程度相對減弱。宣紙的吸墨性與其內在的構造以及所用墨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這種極其細小的
“
墨顆粒
”
與宣紙內部纖維
“
管道結構
”
完美融合后留下了墨流走了水。
⑥
待墨跡晾干后,把晾干字跡后的生宣紙泡在清水里,即使泡上半天,著墨的生宣紙也不會發(fā)生跑墨現(xiàn)象,即墨汁不會因為水的浸泡而發(fā)生墨汁化開的問題,這種現(xiàn)象就是宣紙具有膠著性能的表現(xiàn)所在。生宣紙具有的膠著性與前面說到的吸墨性有內在關系,這種膠著性還是因為生宣紙具有較強的吸墨性,即使你用干燥的寫過字的生宣紙擦濕手,手上通常也不會沾染墨跡。
⑦
宣紙在生產(chǎn)的過程中,最大程度剔除了性質不穩(wěn)定的木質素、蛋白質等元素,保留下來的幾乎全是相對穩(wěn)定的纖維,這種持久性不招惹蟲蛀,它是自古以來可以保存時間最長的紙質載體。
⑧
宣紙可謂
“
水走墨留
”
、
“
壽紙千
”
,至今人們依舊用宣紙作為書寫和書畫創(chuàng)作的專用紙。
(選自《市場周刊
》
第
2
期,有刪改)
13.
文章分寫部分先后從宣紙的
▲
—
→
濕染性
—
→
▲
—
→
膠著性
—
→
持久性
五個特性做了說明。(
2
分)
14.
第
③
節(jié)畫線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2
分)
▲
15.
第
⑥
節(jié)畫曲線句子中
“
通常
”
一詞為什么不能刪除?(
2
分)
▲
16.
⑤⑥
節(jié)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2
分)
▲
17.
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
3
分)
A.
開頭引用孔丹的傳說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引出了
“
宣紙
”
這一說明內容。
B.
判斷生宣與熟宣最簡單方法是用水來檢驗,當水滴宣紙后逐漸向四周擴散即為生宣。
C.
宣紙的濕染性可檢驗書寫者耐心和品格是因為這種特性使書寫者在書寫時困難加大。
D.“
水走墨留
”
的唯一原因是宣紙具有濕染性,
“
壽紙千
”
的根本原因是不招惹蟲蛀。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3.
(
2
分)彈性和韌性
吸墨性(每空
1
分)
14.
(
2
分)舉例子,具體有力地說明了宣紙具有很強的彈性和韌性。
15
.(
2
分)
“
通常
”
指
“
一般情況下
”
,用干燥的寫過字的生宣紙擦濕手,也不排除偶爾會沾染墨跡。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16
.(
2
分)不能。第
⑤
節(jié)補充說明了宣紙的濕染性并闡述了宣紙吸墨性的原因,在結構上承上啟下,(或
“
⑤⑥
節(jié)如調換就使文章結構不清晰,層次不分明
”
。)在內容上交代了第
⑥
節(jié)宣紙具有膠著性的原因,
⑤⑥
節(jié)如調換就違背了從因到果的邏輯順序,不符合人的認知規(guī)律。
17.
(
3
分)
D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zhong/407338.html
相關閱讀:《談白菜 李銳》閱讀答案
《鋪地莫忘透水》閱讀答案
長沙市中考閱讀《中國適合走向“汽車社會”嗎?》附答案
中考語文高分指導:說明文閱讀題技巧指導
《聲音:讓你又愛又恨》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