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夙
⑴曾經有朋友去河北北部壩上草原旅游,回來之后氣憤地說,當地環(huán)境破壞十分嚴重,草原根本不是綠色的,而是枯黃的一片。這也難怪,很多人印象中的草原,就是漫無邊際的一大片綠色,牛羊像珍珠一樣點綴其間。顯然他們不知道一件事:一中充其量只有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草原才會呈現出這樣的景色;在其余更漫長的時間里,草原并不是綠色的。
⑵以壩上草原為例,一般來說,一的前四個月幾乎都是白茫茫一片,要到四月下旬積雪才漸漸融化。雪化后,草才開始返青、生長;五月中下旬第一批野花開放,標志著草原恢復了生機,這時,綠色才如人所愿地鋪滿大地。六月至八月是壩上最美的季節(jié),但進入九月后,大部分的植物已經完成了當的生命周期,又漸漸枯黃了。這種枯黃的面貌一直持續(xù)到十月下旬,直至冬雪再度降臨,草原再次被厚厚的積雪覆蓋成白茫茫的一片。因此,單論時間長短的話,白色才是草原的主色。
⑶在枯黃和被大雪覆蓋的季節(jié),草并沒有死。它們只是放棄了地上的部分,但地下部分還頑強地活著,通過休眠挨過漫長的冬日。這些借以越冬的草的地下部分的形態(tài)是多種多樣的,如針茅、冰草等叢生禾草以縮短肥厚的莖基越冬,羊草等根莖禾草以細長的根狀莖越冬,蔥類、山丹以球狀的鱗莖越冬,等等。當然也有一小部分植物完全死亡,靠種子越冬,不過它們在荒漠性不強的草原上通常不占主要地位。
⑷如果說冬季的嚴寒造就了草的越冬本領,那么氣候的干旱則使草能在草原上占據優(yōu)勢。一些針葉樹也可以耐受嚴寒,如云杉、冷杉、落葉松等,它們構成了西伯利亞廣闊的森林。但是龐大的身軀使得它們再怎么想辦法節(jié)約用水,也還是不可避免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因此,在草原這樣的半干旱、干旱地區(qū),喬木難以生存,灌木通常也很少(荒漠草原例外);在森林中屈居第三位的草于是取而代之,成為霸主。
⑸不過,今天廣闊的歐亞草原實際上只有幾百萬的歷史,可謂是相當輕的植被。兩千多萬前的早第三紀末,氣溫普遍比今天高,氣候也普遍比今天濕潤,歐亞大陸中部在當時還是森林,許多在今天只能見于長江以南的亞熱帶樹種,當時都能在那里茂盛地生長。但是在早第三紀結束,晚第三紀開始時,地球“變臉”了,這片地區(qū)的氣候逐漸由暖濕向冷干發(fā)展,森林也就不得不節(jié)節(jié)敗退,最終撤離。青藏高原的隆起,更是加劇了這個過程。到五百萬前的晚第三紀,歐亞草原和其他地區(qū)的草原均已大為擴展,由此使哺乳動物中的偶蹄類也廣為擴散、分化,一舉成為最成功的哺乳動物類型之一。進入第四紀,全球氣候更趨干冷,于是在草原的中部又出現了荒漠,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歐亞草原帶東部隨經度從草甸草原經干草原、荒漠草原逐漸變化到荒漠的地帶性景觀。
⑹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冬季的茫茫大雪和刺骨寒風,以及總是干燥得令人郁悶的空氣,造就了夏季草原絢爛而短暫的美景。草原,就是這樣的一個殘酷和美麗完美結合的世界。
(選自《青文摘》)
9.
本文說明對象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10.
第二自然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1.
第二段中“一般來說
,一的前四個月幾乎
都是白茫茫一片,要到四月下旬積雪才漸漸融化。”中的“一般來說”“幾乎”具有怎樣的說明效果?
12.
結合本文分析,草原上一大部分時間都不是綠色的原因是什么?
參考答案:
9.
本文說明對象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草原上一大部分時間是白色的,六月到八月才是最美的季節(jié)。
10.
第二自然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舉例子的說明方法。通過舉壩上草原的例子,說明草原上一大部分時間都是白色的,白色才是草原的主色。從而使說明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11.
第二段中“一般來說
,一的前四個月幾乎
都是白茫茫一片,要到四月下旬積雪才漸漸融化。”中的“一般來說”“幾乎”具有怎樣的說明效果?
“一般來說”“幾乎”這兩個限制性詞語表明了在草原上多數的時候是這樣,也不排除有特殊情況的時候。如果刪去,表達就不準確了。
12.
結合本文分析,草原上一大部分時間都不是綠色的原因是什么?
在草原上,冬季時間較長,而且有茫茫大雪和刺骨寒風,以及總是干燥得令人郁悶的空氣,這些原因使草原上的草通過休眠挨過漫長的冬日,所以草原上一大部分時間都不是綠色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zhong/468663.html
相關閱讀:《鋪地莫忘透水》閱讀答案
中考語文高分指導:說明文閱讀題技巧指導
《聲音:讓你又愛又恨》閱讀答案
長沙市中考閱讀《中國適合走向“汽車社會”嗎?》附答案
《談白菜 李銳》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