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至
10
題。
A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
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B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nèi)溫人也。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
“
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
”
客謝
之。十二,試經(jīng)為童子郎,監(jiān)試者以
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劾問。朗曰:
“
朗之
內(nèi)外,累世長大,朗雖稚弱,無仰高之風,損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
”
監(jiān)試者異
之。
后關東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險,欲徙居溫。朗謂邵曰:
“
唇齒之喻,豈唯虞、虢,溫與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國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
先徙,帶山之縣必駐,是搖動民之心而開奸宄①之原也,竊
為郡內(nèi)憂之。
”
邵不從。邊山之民果亂,內(nèi)徙,或為寇鈔②。
二十二,太祖辟為司空掾屬,除成皋令,以病去
,復為堂陽長。其治務寬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遷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稱之。雖在軍旅,常粗衣惡食,儉以率下。到居巢,軍士大疫,朗躬巡視,致醫(yī)藥。遇疾卒,時四十七。
【注】①宄(
guǐ
):壞人。②鈔:掠奪。
6
.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
)(
2
分)
A
.
指物作詩立就(就:完成)
B
.
客謝
之(謝:感謝
)
C
.監(jiān)試者異之(異:驚奇)
D
.以病去(去:離職,離開)
7
.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
2
分)
A
.
朗之
內(nèi)外(助詞,的)
B
.監(jiān)試者以其身體壯大(介詞,因為)
C
.
稍稍賓客其
父(代詞,指仲永)
D
.
今寇未至而
先徙
(連詞,表并列)
8
.選出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
(
)(
3
分)
A
.
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不尊重別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
B
.邊山之民果亂,內(nèi)徙,或為寇鈔。(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亂,(紛紛)向內(nèi)遷徙,有的被強盜搶掠。)
C
.
今去彼而居此,是為避朝亡之期耳。(
現(xiàn)在您離開那里而遷居這里,只不過是為了躲避朝廷滅亡的期限罷了。)
D
.
朗躬巡視,致醫(yī)藥。(司馬朗親自巡視軍營,為生病的士卒請醫(yī)配藥。)
9
.選出對
“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
翻譯正確的一項。
(
)(
3
分)
A
.
他的父親利用他的優(yōu)勢,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B
.
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C
.
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避開同縣的人,不讓他們學習。
D
.
他的父親認為仲永有優(yōu)勢,每天拉著仲永避開同縣的人,不讓他們學習。
10
.選出下列對
A
、
B
文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
)(
3
分)
A
.仲永小時候就善于作詩,文理皆有
“
可觀
”
,表現(xiàn)出不同于一般少的天賦。
B
.司馬朗執(zhí)政不靠刑罰而靠寬厚仁慈,百姓照樣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
.司馬朗為了讓軍士以他為榜樣,故意在軍隊中過著簡樸的生活,是因為他胃口不好。
D
.司馬朗對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難的做法很不贊成,一是因為移家于溫不能真正避開災難,二是因為李邵的離開會引起當?shù)鼐用竦尿}亂,但他的勸阻并未起作用。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6
.(
B)(
2
分)
“
監(jiān)試者異之
”
的
“
異
”
,是指
“
對……感到驚奇
”
。
7
.(D)(
2
分)
“
今寇未至而先
徙
”
的
“
而
”
為連詞,表轉折。
8
.(C)(
3
分)
“
彼
”“
此
”
具體所指為
“
野王
”“
溫縣
”
,
“
朝亡之期
”
應為
“
早晨死亡的期限
”
。
9
.(B)(
3
分)
10
.(C)(
3
分)
“
胃口不好
”
是文中所沒有提及的。
【參考譯文】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nèi)郡溫縣人。九歲的時候,有人說起他父親的字,司馬朗說:
“
不尊重別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
”
那個人對他表示了歉意。十二歲的時候,通過經(jīng)學考試,成為一名童子郎。因為司馬朗長得又高又壯,監(jiān)考的官員懷疑他隱瞞了齡,便盤問他。司馬朗說:
“
我內(nèi)外的親戚,歷來都長得高大。我雖然幼稚柔弱,卻沒有攀高依賴的習氣,折損歲來謀求學業(yè)的成就,這不符合我的志向。
”
監(jiān)考官對他的回答感到驚異。
后來關東一帶黃巾軍起事,原來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野王縣,臨近險要的山區(qū),打算遷徙到溫縣居住。司馬朗勸說李邵道:
“
唇亡齒寒的道理,難道只限于春秋時的虞國和虢國嗎?溫縣與野王縣就是一種唇齒相依的關系,F(xiàn)在您離開野王而遷居溫縣,只不過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卻不能把死期延緩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托著一郡人民的希望,現(xiàn)在賊寇還沒到您就要先離開,沿山一帶州縣的人民必然恐懼震驚,這等于動搖民心,為那些強盜壞人打通犯罪的途徑!我私下里真為全郡擔憂。
”
李邵不聽勸告,沿山一帶的居民果然大亂,紛紛向內(nèi)遷徙,有的被強盜掠奪。
司馬朗二十二歲時,曹操征召他為司空掾史,任命他為成皋縣令,因病離職,又復職任堂陽縣長。他治理地方政策寬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罰,百姓也不犯法。他升任兗州刺史,政策和教化得到了全面的推行,受到百姓的稱贊。即使在行軍打仗的時候,司馬朗也總是穿著粗布服,吃粗劣的飯食,用儉仆的生活給部下作出表率。行軍到居巢的時候,部隊中發(fā)生了瘟疫。司馬朗親自巡視軍營,為生病的士卒請醫(yī)配藥。(后來)司馬朗染上了疾病,死時齡為四十七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zhong/524247.html
相關閱讀:比較閱讀:《飲酒(其五)》《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釣魚記》
《周亞夫細柳營》閱讀答案
“范式,字巨卿,與汝南元伯為友”閱讀答案
“魚,我所欲也”比較閱讀答案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閱讀答案(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