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有沒有四大文明古國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西方“世界史”把中國列在“邊緣”地位地理

一說起文明,人們往往立即聯(lián)想到“西方文明”和“東方文明”的區(qū)別與反差、甚至對立。但實際上,過去籠統(tǒng)地劃分東西方文明,是模糊而不確切的。

“東方”與“西方”一對概念的內(nèi)涵所指,各時期各地區(qū)差別很大。古代希臘羅馬人群心目中的“東方”就是指:西亞的兩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當時他們對于印度的認識很模糊,更幾乎不曉得世界上還有偌大一個“中國”!古代羅馬共和國認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為“蠻族”。如果以歐洲(主要是西歐)為坐標原點,那么在 “神圣羅馬帝國”時期,他們甚至將巴爾干半島的希臘、拜占廷、斯拉夫地區(qū)也指為“東方”。殖民主義時期,大英帝國心目中和文獻記錄中,冥頑不化的“東方”分為三部分:小亞細亞(近東);阿拉伯和中亞細亞(中東);印度、中國、日本(遠東),都是不信“圣經(jīng)”而有待拯救的愚昧群氓。

但是,如果以古代中華帝國為坐標原點,那么中國自己為“中”,而“東方”(東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亞細亞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中國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各國列入附屬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則把中國列在邊緣地位。相互之間缺乏全面具體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對話,難怪偏見、誤會都很深。

解除“東西方”文明對峙心理

文藝復興后的歐洲啟蒙主義者們,開始興致勃勃地接觸古老的東方???中華文明。但由于方塊字的繁難、漢語文獻翻譯上的差錯,以及某種排斥異己的心態(tài),屢屢造成黑格爾、托爾斯泰等文化巨匠對于華夏文明的誤讀和曲解。他們把中國稱為“老大古國”,而這“古”是帶有貶義的。直到20世紀,歐美學者對于中國的認識和介紹,還趕不上對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

我國從20世紀初風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包含著一種潛意識:排除希臘羅馬和歐美,以“東方古國”為獨尊的“四大”。我們必須注意到:滿清統(tǒng)治者長時期內(nèi)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來,什么英吉利、法蘭西、荷蘭、西班牙都不過是些“彈丸小國”、“蠻夷之邦”、“紅毛鬼子”,都應該向天朝進貢、俯首聽命、跪拜稱臣的。這種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續(xù)到英法侵略者火燒圓明園、八國聯(lián)軍攻入紫禁城……。所謂“東方永遠是東方、西方永遠是西方”,歐洲殖民主義者和東土民粹主義者相互傲然對峙側(cè)目而視、誰也瞧不起誰的架勢,至今還是籠罩在雙方頭腦深處的陰云重霧。某些中國人心目中的“古”是無與倫比的傳家寶、是傲視天下第一的遺產(chǎn),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卻是木乃伊、是可獵奇而予以鄙視的腐土。這兩種極端心態(tài)都不實事求是,甚至容易引發(fā)沖突。

在某些帶有西方殖民情結(jié)的“歐洲中心論者”心目中,所謂“四大”古國的說法實際上指的是“東方已衰敗的四大”,是游離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滅的廢墟、古墓、碑銘。

而辜鴻銘、梁啟超等學者“尊古崇東”、欲以東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義、道德淪喪。所以,梁啟超最早提出“四大文明古國”說法,尊崇“東方”、排斥希臘羅馬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實踐證明那是一廂情愿,行不通。但是,由于虛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難免陷入另一個極端,就是妄自菲薄,認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謂“月亮也是西方的圓”了。

改用“五大文明搖籃”

在現(xiàn)代考古學、人類學意義上,“文化”是自從人類進入石器時代使用工具以來創(chuàng)造物的總稱!拔拿鳌眲t相對于“野蠻”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認需具備(1)政治上的國家權(quán)力機構(gòu)(2)經(jīng)濟上的金屬冶煉技術(shù)(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獻記錄(4)建筑上的城市等設施,這四項主要條件。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漁獵人群有文化而無文明,還處在蒙昧、野蠻的發(fā)展階段。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zhong/704411.html

相關(guān)閱讀:初中地理圖像教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