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重點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下學期第四次周練 語文試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試卷說明:

一、社科文閱讀(共6分) 中庸”辨析 張岱年 ①以前曾經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見解,認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對于這個問題,應略以辨析。 ②“中庸”觀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對于中庸的含義無所解釋。但是說“中庸之為德”,而不是說“中庸之為道”,足證中庸是指一種修養(yǎng)境界,而不僅是指一種抽象原則?鬃佑终f:“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保ā蹲勇贰罚┲行惺禽^高的品德,應與中庸同義。孟子說:“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保ā睹献?盡心下》)不說中行而說中道,中行、中道,當是同一意義?傊,中庸、中行、中道,應具有同一含義,指高于狂狷的修養(yǎng)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所謂執(zhí)兩用中應即對于中庸的解釋。《說文》:“庸,用也!敝杏辜从弥,指隨時運用中的原則,處事恰如其分。孔子嘗說:“過猶不及!保ā墩撜Z?先進》)后儒解釋中庸為“無過無不及”,是正確的。 ④“中庸”觀念包含一種認識,即許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和沒有達到這個限度一樣。這就是“過猶不及”。有些事情,確實如此。如飲食衣著以及睡眠之類,確實是“過猶不及”。但是,許多事情的限度是隨時代的演進而改變的。例如所謂 “君臣之義”,過去認為是必須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打倒了君權,使人類歷史大大前進了一步。又如中國封建時代排斥所謂奇技淫巧,阻礙了自然科學的進展;近代西方實證科學長足進步,技術遠遠超過了前代,促進了文化的高度發(fā)展。在歷史上,在一定的范圍內,超越傳統(tǒng)的限度,往往可以實現(xiàn)巨大的飛躍。如果固守“過猶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進了。因此,“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曾經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fā)展的作用。所以,我認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⑤近代西方國家都宣揚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國人民鼓吹法蘭西精神,德國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華民族必有作為民族文化的指導原則的中華精神。古往今來,這個精神得到發(fā)揚,文化就進步;這個精神得不到發(fā)揚,文化就落后。正確認識這個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1.本文認為中庸是指一種修養(yǎng)境界,以下不屬于其依據的一項是 ( )A.孔子提出“中庸之為德”,而沒有說“中庸之為道”,足證中庸是指一種修養(yǎng)境界。B.孔子在《論語?雍也》中對于中庸的含義無所解釋,可以推測中庸是指一種修養(yǎng)境界。C.孔子在《子路》中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中行應與中庸同義,是較高的品德。D.孟子說:“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中道與中行和中庸含義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養(yǎng)境界。2.下面對“中庸”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庸》說:“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彼^執(zhí)兩用中就是對于中庸的解釋。B.《說文》:“庸,用也!敝杏辜从弥校鸽S時運用中的原則,處事恰如其分。C.中庸就是孔子在《論語?先進》中所說的“過猶不及”。 D.后儒提出“無過無不及”,這是對中庸的正確解釋。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中庸是在兩個極端之間尋求適中的方法,既不要“過”也不要“不及”,這個觀念是孔子提出的。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和沒有達到一樣,這就是“過猶不及”。C.在歷史上,只有超越傳統(tǒng)的限度,才可以實現(xiàn)巨大的飛躍。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進。D.作者認為,“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曾經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fā)展的作用。二、文言文閱讀(共6分)(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渥于叾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敢問夫子惡乎長 長:擅長 B、必有事焉,而勿正 正:預期C、則塞于天地之間 塞:充滿 D、今日病矣 病:生病5、下列四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以直養(yǎng)而無害 何以利吾國B、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獄訟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C、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 寡人之于國也D、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6、下列對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告訴公孫丑,所謂浩然正氣,是最偉大、最剛勁的,如果用正義去培養(yǎng)而不傷害它的話,它就會充塞于天地之間,無所不在。B、從文中可看出,孟子認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來源于自身的正氣,也就是“浩然之氣”,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養(yǎng),把它與“義”和“道”結合起來,在長期的修養(yǎng)中獲得,而不能一蹴而就。C、孟子對于所養(yǎng)之“氣”是什么性質的東西,他自己也認為難以用言語表達清楚,所以當公孫丑問起時,他回答說:“難言也!钡是浩然之氣作了一番具體的描述。D、孟子用“揠苗助長”的寓言,形象地說明了“助長”對“知言”的危害。三、現(xiàn)代文閱讀(一) (共11分)     朱元璋刪《孟子》  、僭谥袊鴼v史上,有兩位圣人。一位是至圣先師孔子。一位是亞圣孟子。歷代的皇帝都需要借助于孔孟之道,來統(tǒng)治老百姓,所以對這兩位圣人恭敬得不得了。供在文廟里,四時八節(jié)派代表奉祀。不定期地還要御駕出動到山東曲阜祭孔,那場面隆重浩大,莊嚴肅穆,九五之尊的天子陛下,都要朝他們兩位磕頭,以示崇經尊儒。因此,孔子有“百代素王”之稱。去過曲阜的游客,都知道孔廟、孔府的規(guī)格,基本上參照北京紫禁城的規(guī)模,是相當富麗堂皇,顯赫威風的。  、诘牵鞒拈_國之君朱元璋,農民出身,造反起家,當過和尚,做過盜賊,對文明、文化、文人,有一種抵觸情緒,因而,他比較另類,不怎么買圣人的賬,尤其反感孟子。洪武二年,他下令把孟子的牌位,從文廟里撤出來,取消孟夫子的配享資格。滿朝文武都慌了手腳,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執(zhí)行命令不行,執(zhí)行命令又感到極其荒唐。幸虧,欽天監(jiān)的星象專家出來說話了。他說,熒行于惑,是天要發(fā)怒的先兆,陛下是不是有些什么政策舉措,讓上天感到不安了呀?  、壑煸般蹲×耍t疑了。第一,他終究是個農民,而且是小農經濟社會下靠天吃飯的赤貧農民,因為靠天吃飯,從基因中就有這種對天的敬畏之心,別人是不敢對他發(fā)脾氣的,但老天爺要發(fā)脾氣,他還是不能不在乎的。第二,他雖然貴為天子,作威作福,誰也奈何他不得,可是,他再偉大,再英明,他的命是掌握在老天手里的,閻王要你五更死,決不留你到天明。所以,這位本質上的農民,讓步了,撤銷圣旨,總算讓孟夫子在祭祀時,可以有一盤冷羊頭享用。   ④這位農民皇帝撤孟配享的鬧劇,在清人全祖望的《鮚琦亭集》中,有所記載。   ⑤在中國歷史上,帝王下令當場拷打臣屬,叫做“廷杖”,打死,打傷,打得終身殘廢者,以朱明王朝最厲害;屢興大案,株連人數之多,地域之廣,造成“村墟斷炊煙,隴上無行人”的瘋狂,也以朱明王朝最兇殘;刑罰之殘暴嚴酷,滅絕人性,例如“剝皮揎草”,例如“腰斬”,也以朱明王朝最為駭人聽聞;而宦官之多,特務之眾,如東廠西廠,殘害百姓,為禍之深,也以朱明王朝創(chuàng)最高紀錄。  、抟虼,有人說,朱元璋坐江山后殺掉的人,比他打江山時殺掉的人還要多,史書上通常缺乏精確統(tǒng)計,此說姑且存疑,但這位歷史上數得著的暴君,連自己的兒女親家,從他最初起義時就是親密戰(zhàn)友的李善長,都格殺不論,做他的臣民可想而知是如何的命懸一絲了。那時,大臣早朝,臨行前,全家人都出來與之揮淚送別,因為不知道晚間下了朝,他回得了家,還是回不了家。  、邞(zhàn)國時的孟軻,怎么會把明朝的朱元璋得罪了,在當時沒有入敢試探一個究竟的。哪敢啊,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到了洪武二十二年,距離撤享的二十年以后,滿朝上下,早把此事忘得干干凈凈;沒料到,小人之記仇,真到了“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地步,他對亞圣的憎恨情結。不知怎么搞的,又一次地神經質起來。這回好,朱元璋下令,索性取締《孟子》這本書,人們終于明白,孟夫子是因為什么招他的恨了。   ⑧在封建社會,科舉年代,《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學塾的基礎教科書,稱之《四書》,F(xiàn)在成了《三書》,到了四年級,無書可念,也不是辦法。這位皇帝發(fā)話,另出一本《孟子節(jié)文》,全國發(fā)行。在這本新版《孟子》里,把他不喜歡,不愛聽,反感的,有抵觸的詞句,統(tǒng)統(tǒng)刪節(jié)掉了。他對主持這項出版重任的編纂者,惡狠狠地咆哮:“如果這老小子活到今天,落在我的手里,不要了他的命才怪!”  、峥纯粗煸皠h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如“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如“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從這些話,就可了解他為什么要跟孟夫子結下深仇大恨的原因了。因為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當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這還了得?居然勝過他,這可大大觸怒了本是一個流氓無賴坐了江山的他,加之他的文化劣勢對知識分子所形成的先天嫉恨,自然要把孟子的牌位撤出文廟了。其實,歷代帝王中,不乏“略輸文采”,“稍遜風騷”河北省保定市重點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下學期第四次周練 語文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22695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