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時代的魯迅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目標]
一、了解“《新青年》時代”的相關背景
二、了解曹聚仁及其與周氏兄弟的關系
三、了解傳記文學的特征
四、梳理文章結構
[重點]
一、了解傳記文學的特征
二、梳理文章結構
[教學難點]
梳理文章結構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網(wǎng)絡[課前準備]
一、把“《新青年》時代”魯迅的資料、曹聚仁的資料以及他們交往的相關資料放在網(wǎng)上與大家共享。
二、閱讀《<新青年>時代的魯迅》,提出問題,放到網(wǎng)上由師生共同討論。
三、有條件的同學可閱讀《魯迅評傳》和《狂人日記》。
[教學步驟]
一、導人
郁達夫表達過這樣的意思:一個民族要產(chǎn)生自己的天才作家,不容易;要認識他,就更難!遏斞感庐嬒瘛酚袀引入注目的副題:“魯迅是誰?”這可是個世紀難題。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zhàn)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shù),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作家李銳說他“以一人之勇和整個中國作對”,“以一人之識和五千年的傳統(tǒng)作對”,“以一人之情卻承當了中國五千年第一傷心人的悲劇”。魯迅研究專家王乾坤說他是“刺中國舊文明的馬虻”。一位不知名的網(wǎng)友說:“他像一只針,讓百年來的中國人不敢不清醒地思索!
同學們,我們已接觸了許多魯迅作品,你認為魯迅是誰?
(網(wǎng)上討論)
今天,我們共同走進《<新青年>時代的魯迅》,看看曹聚仁先生筆下的魯迅是誰。
二、作者介紹(利用網(wǎng)絡介紹)
曹聚仁先生是何許人也?他和魯迅是什么關系?這些話題我們已經(jīng)在網(wǎng)上搜集了材料,請同學用網(wǎng)上資料來簡單介紹一下。
曹聚仁
我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學者、記者,杰出的愛國文化人士,曾經(jīng)是一位在20世紀中國文壇、報界、學術領域叱咤風云的歷史人物。1900年6月26日出生于浙江浦江縣通化鄉(xiāng)蔣畈村(今屆蘭溪市墩頭鎮(zhèn)),1972年7月23日在澳門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歷程。他22歲時便準確筆錄了章太炎的國學演講,后整理成《國學概論》出版;20多歲,以中等師范生的學歷,走上復旦、暨南等大學的講壇,成為名教授;30年代初主編《濤聲》《芒種》,魯迅主動投稿支持,名聞上海灘;1935年,他力主抗日,與鄒韜奮、沈鈞儒、李公樸等成為抗日救國會的11名委員之一;抗戰(zhàn)爆發(fā),他脫下長衫,投筆從戎,首報臺兒莊大捷和首次向海外報道“皖南事變”真相,成為抗戰(zhàn)名記者之一;1941年,在江西贛南的蔣經(jīng)國邀其創(chuàng)辦《正氣日報》,任總編輯,該報當時成為東南三大報之一;1950年,他又只身赴港寫作,之后又頻頻北行,成為中南海毛澤東、周恩來的座上賓,臺灣蔣介石、蔣經(jīng)國父子也秘密邀其“暢談”,密商兩岸和平統(tǒng)一事宜;夏衍稱他為第一個在海外華文報刊上為新中國系統(tǒng)地作愛國主義宣傳的海外記者;是他首次向海外傳遞出國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信息,是他于 1958年在新加坡《南洋商報》上報道金門炮戰(zhàn)的獨家重大新聞;他與魯迅、周作人兄弟同為知契的朋友。曹聚仁一生與書為伍,筆耕不輟。但是當時的曹聚仁擔負著神圣的統(tǒng)戰(zhàn)使命,加上他的工作的絕對保密性,致使他的作品在大陸和臺灣同時被禁出版達30年之久,直到他逝世后近10年的20世紀80年代初,才被兩岸當局解禁,允許出版。他的一生主要著作有:《國學概論》《中國近百年史話》《中國文學概要》《書林新話》《文壇五十年》《魯迅評傳》《我與我的世界》《萬里行記》《國學十二講》等80余部,計4000余萬言。
曹聚仁與魯迅
據(jù)曹聚仁回憶,曹聚仁與魯迅最初的見面,是在1927年12月21日,地點在上海的暨南大學。當時魯迅應暨南大學邀請,到該校演講,正在暨南任教的曹聚仁為之筆錄,整理成《文藝與政治的歧途》,在《新聞報》副刊《學海》上發(fā)表,后收入《魯迅全集》。之后,曹聚仁與魯迅的交往便逐漸多起來,據(jù)《魯迅日記》記載,魯迅寫給曹聚仁的書信就達43封,最后收入《魯迅全集》的就有25封。1931年8月22日,曹聚仁主編的《濤聲》在上海創(chuàng)刊,魯迅匿名寄出《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作為支持!稘暋穭(chuàng)刊兩周年,魯迅寄來《祝濤聲》,稱贊曹聚仁“赤膊打仗,拼死拼活”的精神。魯迅發(fā)表在《濤聲》上的文章還有《“蜜蜂”與“蜜”》《悼丁君》《<守常全集>題記》等。特別是《<守常全集>題記》一文,更是周氏兄弟失和以后的又一次合作。當時在北京大學任教的周作人為了紀念李大釗,寫信給曹聚仁請代為聯(lián)系出版。為了更快出版李大釗全集,曹聚仁邀約魯迅、蔡元培等人為之作序。魯迅欣然應命,寫了《<守常全集>題記》在《濤聲》上發(fā)表。魯迅不幸于1936年病逝。魯迅逝世時,曹聚仁集魯迅詩意寫成挽聯(lián):
  文苑苦蕭條,一卒彷徨獨荷戟;
  高丘今寂寞,芳荃零落痛余香。
之后曹聚仁并未忘懷魯迅,他與夫人鄧珂云編選了《魯迅手冊》作為紀念。解放后,曹聚仁在香港從事新聞與寫作,他并未停止對魯迅的研究,于1956年完成了《魯迅評傳》,1967年又編著出版了《魯迅年譜》。
曹聚仁與周作人
曹聚仁與周作人的交往,可能早于魯迅。據(jù)錢理群的《曹聚仁與周作人》一文介紹,周作人于1925年11月2日的日記記載:“得曹聚仁君函”。這可能是他們的交往之始。據(jù)曹聚仁后來回憶,他當時正“十分醉心”于《語絲》所表現(xiàn)的“獨來獨往”的“自由主義”精神,周作人正是當時《語絲》的主要撰稿人和實際主持人,對“自由主義”的追求與向往或許是曹聚仁與周作人交往的思想基礎。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共同的思想基礎,在由周作人的“五十自壽詩”引發(fā)的“30年代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與左翼青年的思想交鋒”中,曹聚仁主動站出來為周作人辯護,就不是偶然的。二三十年代,曹聚仁與周作人往來書信就有20多封。
三、作品介紹(利用網(wǎng)絡介紹)
魯迅的傳記到20世紀90年代末已達27種。與據(jù)說已有200種傳記的印度詩圣泰戈爾相比,尚差得甚遠,然而在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中已屬獨樹一幟,擴大到中國歷史人物傳記的領域,也罕有能與魯迅比肩者。
曹著《魯迅評傳》由香港世界出版社于1956年印行,共分29節(jié),以自由式隨筆體的方式對魯迅的一生和主要著作以及與自己的交往進行了中肯、獨到的評述。
由于曹聚仁是在與魯迅相熟和了解中孕育寫作魯迅傳的構想的,他關于要把魯迅寫成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神”的傳記觀也得到了魯迅的首肯,他本人又確實力求 “從直接史料中找出真實的魯迅”,因而使得真實和公允成為這部魯迅傳的最大特點。
全書前17節(jié)以魯迅生平為主線,以其重大活動和時空行止為單元,大致記述了魯迅一生的業(yè)績和生命歷程;第18至29節(jié)分別展開評述了魯迅的社會觀、人生觀、文藝觀、政治觀以及創(chuàng)作藝術等,較為集中地表達對魯迅及其文本的價值判斷和意義闡釋。
當然,曹著也并非盡善盡美,其主要局限是作者的理論水平不夠高,看人看事又離得過近,不能從宏觀的歷史發(fā)展中審視魯迅的價值,因而有時在局部事實上可能是真切的,從歷史全景中看,就失之偏頗了。曹著的自由式隨筆體傳記寫法,固然有瀟灑自如、縱意而談的優(yōu)長之處,與作者和魯迅相識、并擅長寫隨筆的特點相合,然而也顯得過于松散、缺乏整合力和統(tǒng)一體式。究竟在傳記寫作中怎樣做到既自由又謹嚴、既灑脫又統(tǒng)一,的確是以后的作者應當深入研究的。
四、文體知識(多媒體課件)
傳記是以某一個人物為對象的,這個人物可以是作者自己(自傳),也可以是別人(他傳),但他必須是真實的。
歷史性和文學性是傳記的兩個重要特點。不過傳記不是二者的簡單相加,而是二者的融合。
傳記本質上依賴于傳記作者對傳主的人格和行為的敏感反應,依賴于傳記作者同傳主的關系,依賴于傳記作者的眼光和他顯示自己眼光時的技巧。
《魯迅評傳》屬于他傳。曹聚仁和魯迅不是泛泛之交,他有資料的積累,再加上他有史學研究的功底,既能鑒別史料,又能組織史料,所以寫出了合理近情的魯迅傳記。
五、課文分析——梳理結構(多媒體課件)
1.課文是圍繞什么來組織材料的?
明確:《狂人日記》。
2.圍繞中心事件,嘗試劃分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第1段),介紹新文化運動的時代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引用周作人的說法和《《吶喊》自序》來講明《狂人日記》的寫作緣起。
第三部分(第4-6段),依據(jù)周作人的說法介紹《狂人日記》的人物原型和中心思想,并介紹與小說相關的其他情況。
第四部分(第7、8段),借用許壽裳的話和魯迅自述來評價魯迅在《新青年》上發(fā)表白話文小說的歷史意義,并用《吶喊》中其他作品來評價魯迅的貢獻。
3.思考:“《新青年》時代”,魯迅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值得寫的東西,為什么作者惟獨選擇以《狂人日記》為中心事件來敘述?
明確:《狂人日記己》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重大的,是魯迅在新文化時期的最突出貢獻,以其為重點,不完全按縱的線索、流水賬式的敘述魯迅生平,而是抽出專題單獨評說,以加強橫向聯(lián)系,這樣縱橫結合,使魯迅形象呈現(xiàn)一種立體感,又主線明確,重點突出。
六、作業(yè)
1.精讀課文,把握魯迅在“《新青年》時代”的人生軌跡和情感世界。
2.搜集魯迅在某一時期的資料,為嘗試寫出自己的《魯迅評傳》作準備。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一、理解魯迅“《新青年》時代”的人生軌跡和情感世界
二、體會傳記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三、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四、嘗試寫人物傳記
[教學重點、難點]
一、理解魯迅“《新青年》時代”的人生軌跡和情感世界
二、體會傳記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課上)
網(wǎng)絡(課后)
[教學步驟]
一、理解魯迅在“《新青年》時代”的人生軌跡和情感世界
1.閱讀第3段,思考:魯迅對《新青年》的最初感情是怎樣的?
明確:雖然并不如許壽裳那樣覺得它謬,卻也反應冷淡。
2.結合第2、3段思考:他為何要在《新青年》上發(fā)表《狂人日記》?
明確:錢玄同的來訪,使魯迅又燃起了用文學作品打倒吃人禮教的火焰,他要替先驅者助威,推動思想革命。
3.閱讀第2段,思考:錢玄同來訪時,二人通過設喻所要說明的道理是什么?
(1)“鐵屋子”用來比喻黑暗的、禁錮得極為嚴密的舊中國。
(2)“熟睡的人們”用來比喻處在長期封建專制統(tǒng)治之下的愚昧、麻木的國民。“不久都要悶死了”預示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的國民可怕可悲的前途。
(3)“大嚷起來”用來比喻為喚醒廣大民眾而發(fā)出的“吶喊”。
(4)“毀壞這鐵屋”用來比喻摧毀這黑暗的舊世界。
4.對魯迅開始在《新青年》上發(fā)表白話文小說一事,許壽裳是什么態(tài)度?
明確:許壽裳認為“這是魯迅生活的一個大發(fā)展,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應該大書特書的一章”。
5.魯迅對在《新青年》上發(fā)表白話文小說一事又是什么態(tài)度?他是想推動白話文革命嗎?
明確:魯迅卻說自己“在當時只是一種助陣的意思”。
由周作人的觀點可見,魯迅對于改寫白話文的問題,當時無甚興趣。
6.如何理解“助陣”?
明確:魯迅寫白話文雖然在主觀上只是出于對新文化運動的“助陣”,但歷史意義卻是深遠重大的。
7.由魯迅對于《新青年》態(tài)度的變化過程,你想到什么?
明確:由此也讓我們看出魯迅并非如有些人所說的是個未卜先知、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思想導師和無處不在的領導者,更不是具有改變歷史力量的神,他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是經(jīng)歷了一個矛盾掙扎的過程的。他是一個想用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思想來改造國民精神的文學家。
8.閱讀第7段,怎樣理解魯迅的“聽將令”和“遵命文學”?
明確:這里的“聽將令”和“遵命文學”,只是“與先驅者取同一的步調”的意思,并非真的接受什么人的命令。魯迅一向是反對奉命寫作的,他一直是堅持獨立思想的。他在《革命時代的文學》中說過:“好的文藝作品,向來多是不受別人命令,不顧利害,自然而然地從心中流露的東西;如果先掛起一個題目,做起文章來,那又何異于八股,在文學中并無價值,更說不到能否感動人了!
9.以上內容的處理體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創(chuàng)作意圖?
明確:作者堅持尊重史實,反對神化、美化魯迅,把他寫成“人”而不是“神”。在作者看來,“要把魯迅形容得怎樣偉大,也許表面上是褒,骨子里是對他的嘲笑呢廣他認為,在思想上,魯迅并不純粹, “魯迅并不是圣人,他的思想本來有若干矛盾的,思想上的矛盾,并無礙于其在文學史上的偉大的。一定要把這些矛盾之點掩蓋起來,或是加以曲解,讓矛盾解消,那是魯迅所不同意的!北M管曹聚仁對魯迅思想矛盾的解釋并不完全科學,然而這種正視矛盾的態(tài)度應該說是正確的。
這在現(xiàn)在看來,魯迅確不像一個哲學家那樣,也不像一個領導者那樣,為別人了解與服從起見,一定要將學說組成一個系統(tǒng),有意地避免種種的矛盾,不使有一點罅隙;所以他只是一個作家、學者,乃至思想家或批評家。魯迅終生為之奮斗的目標之一,就是啟悟中國知識分子克服奴性,實現(xiàn)精神獨立。所以,他一生汲取過多種多樣的思想學說,但都是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經(jīng)過嚴格的過濾,盡當時之可能取其合理部分而棄其不合理成分,從來沒有盲目崇拜一種學說,又徹底拋棄另一種。曹聚仁抓住魯迅的思想獨立性進行分析,應該說是很可貴的。
二、體會傳記的真實性
1.在課文上用不同的符號畫出引用的史料和文獻(如周作人的用“——”,許壽裳的用“……”,魯迅自述用“~~”)。
2.請學生簡介周作人、許壽裳(重點落在他們與魯迅的關系)。
許壽裳(1883--1948)號上遂,紹興趙家坂人,F(xiàn)代教育家和傳記文學作家。和魯迅是同鄉(xiāng)。1902年秋,以浙江官費派往日本留學,人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與魯迅相識,成為室友,遂成終生摯友。1948年2月18日,在臺北寓所慘遭歹徒殺害。所著有《章炳麟傳》《我所認識的魯迅》《中國文字學》《傳記研究》等。
周作人(1885--1967)現(xiàn)代散文家、詩人。文學翻譯家。浙江紹興人。魯迅的二弟。
魯迅和周作人相差4歲,是兄弟間挨得最近的,情分自然比旁人也厚,有些什么趣事,常常合伙兒去干,很少相瞞。魯迅13歲那年,祖父周介孚因牽涉一場科場案被關進了杭州監(jiān)獄。父母把他們安排在大舅父家避難。周作人當時還有溺床的毛病,時間長了,受到的譏諷就慢慢多起來,魯迅知道寄人籬下,逆來順受的滋味不好嘗也得吞下,但他又不愿讓周作人的心靈多受刺傷,于是就一個人獨自承受了親戚家的白眼。
1902年1月,魯迅以第一等第三名的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漂洋過海,去了東京留學。周作人表示今后一定要像大哥一樣,讀書畢業(yè)后也去日本。1905年,周作人終于如愿以償,他和大哥一起來到了日本。后因為錢的問題,為了成就弟弟的學業(yè)和小家庭仁福,魯迅決定放棄自己在東京的第二步文學活動的計劃以及去德國深造的機會,回國謀事。
魯迅回國后,先是擔任了浙扛兩級師范學堂教員,盡管每月所人甚微,不足自養(yǎng)”,但還是節(jié)衣縮食,堅持為周作人寄月費。1912年,周作人和他的日本妻子回到紹興,魯迅除了在經(jīng)濟上繼續(xù)接濟外,在事業(yè)上對周作人又投之以更大的關注。后來他又和周作人一起用“周綽”的筆名發(fā)表了一些作品,以至于《熱風》在編選時,亦將周作人的幾篇雜感選進。1915年1月,魯迅花費了大量精力輯成《會稽郡故事雜集》,也用周作人的名義印行。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詩集《過去的生命》、小說集《孤兒記》、論文集《藝術與生活》、文學史料集《魯迅的故家》《魯迅小說里的人物》《魯迅的青年時代》、回憶錄《知堂回想錄》,另有多種譯作。
3.作者沒有更多地敘述傳主的事跡,而是將傳主自述、傳主親友的評述穿插其中,這樣組材有何好處?
明確:傳主自述無疑是最具權威性的;周作人,傳主的弟弟,雖然后來和傳主失和,但他們畢竟一起生活了幾十年,是同胞,又共同游學,一起走向文壇,決定了他對魯迅思想、生活、作品發(fā)言的特殊性;許壽裳,傳主的摯友,與傳主親密知心 (當年曹和魯迅打趣地說自己不夠格寫魯迅傳記,因為他不姓許,這里的“許”共有五位,許壽裳應排首位。魯迅聽后笑著和曹說:“就憑這句話,你是懂得我的了!),他的評價應是切實中肯的。因而,這樣組材,全面、客觀、準確地寫出“《新青年》時代”的魯迅,而且是有血有肉的真實的魯迅。
此外,作者又將這些材料和時代背景、研究資料以及自己的切身觀察感受等內容融為一體,做到了理論性、史料性和可讀性的統(tǒng)一。
三、體會語言特色
結合課文中一些重點句子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本文主要用敘述的表達方式,句子不長,比較接近口語,語言自然、乎和、樸素,又不失文采。
作者為何選擇這樣的語言表述?
明確:曹聚仁說,他撰寫的這部《魯迅評傳》只是“一本通俗的魯迅傳記,而不是一部專家的著述”。因而作者采用樸素自然、生動活潑的語言,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讀者進行文化對談,絲毫沒有擺出學問家的架子和教師爺?shù)拿婵住?br /> 四、體會本文的價值
在20世紀50年代,海峽兩岸的魯迅研究朝兩個極端發(fā)展:一是盡力神化,二是竭力丑化,不是把魯迅捧為“圣人”,就是把魯迅說成“連起碼的人的資格都夠不著的角色”。曹的文章注意以文學的眼光、歷史的眼光來看魯迅,而不是以褊狹的政治眼光更不是以階級斗爭為綱來衡量,讓我們見到了有血有肉的凡人魯迅。
五、作業(y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san/5816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