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教案 昆曲的拯救與保護教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教學目標

識記昆曲獨特的文化價值,了解昆曲面臨的保護任務

重點

認識拯救和保護昆曲任重道遠[來源:資源網(wǎng)]

難點

認識昆曲的獨特文化價值

教學設計

關于"昆曲獨特的文化價值"一目
一是昆曲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

中國戲曲有三個來源,第一,原始宗教祭祀天地祖先和驅鬼逐疫的"巫、儺歌舞";第二,古代宮廷貴族娛樂的"俳優(yōu)戲謔";第三,宋金民間說唱藝術。中國戲曲正式形成于宋金時期。其代表是雜劇和南戲。然而,這兩種戲曲都沒有流傳下來,在它們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昆曲,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統(tǒng)的戲劇形態(tài)。昆曲保存著中國戲曲自萌芽以來的一些信息,所以被稱之為國寶級的"活化石"。

再是昆曲是中國"近代百戲之祖"。
昆曲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統(tǒng)的戲劇形態(tài)。它凝聚著古代中國藝術家許多偉大的創(chuàng)造,對中國后世眾多戲曲劇種有重要的啟示和深遠的影響
第一項是角色制。角色制是中國戲曲藝術的偉大創(chuàng)造。所謂"角色",就是,傳統(tǒng)中國戲曲中根據(jù)戲中人物的性別、年齡、身分、性格等而劃分的人物類型。演員往往專門扮演某種類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種專門行當。習慣上角色同行當通用。唐代參軍戲中已有參軍、蒼鶻兩個固定角色,其后宋元雜劇、明清傳奇逐漸增加角色,由簡而繁,至昆曲已有所謂"江湖十二角色"。但是,角色最基本的類型為"生、旦、凈、末、丑"五種,其他角色實際上都可以規(guī)范到這五種行當中去。

在宋元雜劇和南戲中,以唱功為主的正生和正旦處于行當?shù)陌灾鞯匚弧、末、丑行?只能當配角。昆曲折子戲的出現(xiàn),使正生、正旦之外的角色有了單獨施展本領的機會,從而初步打破了生、旦為霸主的局面。這對于以后戲曲發(fā)展有很大影響。像折子戲《蔣干盜書》就以丑角為主。另外,演員分角色,每人專攻一個行當,促使演技精益求精,推動了中國戲曲的發(fā)展。

第二項是文人戲曲與舞臺扮演緊密結合是昆曲誕生的特點。昆曲一登上戲曲舞臺就受到文人青睞。眾多文人獻身戲曲事業(yè),對于規(guī)范、發(fā)展、繁榮昆曲起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文人創(chuàng)作的昆曲戲劇過分追求文詞的典雅深奧,唱腔的悠揚婉轉,脫離舞臺實踐,案頭化越來越明顯,給昆曲日后的衰落播下了不良的種子。

第三項是昆曲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個穩(wěn)定的"合-離-合,雙線平行"的戲劇結構。以《玉簪記》為例,劇情始于聚合的生、旦,具體說是,南宋時,書生潘必正(小生扮演)在臨安應試落第,因其姑母為金陵女貞觀觀主,前往訪之,暫寓觀中溫習功課準備再考。一天,他見到道姑陳妙常,經(jīng)交談后相互產(chǎn)生愛慕之情,發(fā)展到海誓山盟私訂終身的地步。這是第一個"合"。潘陳的密切交往終于被觀主察覺。觀主(由生、旦以外角色扮演)逼迫潘必正再去應考。潘必正來不及與陳妙常告別,匆匆離去,陳妙常追到江邊,雇船趕上潘必正。她將自己的碧玉簪贈送給潘必正,表示自己忠貞不渝的愛情,潘必正回贈鴛鴦扇墜。在秋江上,二人依依不舍,痛哭而別。這是"離"。最后,潘必正考中進士,到觀中迎娶陳妙常,回到家中,從父母處得知他們倆早有婚約,碧玉簪和鴛鴦墜是雙方父母指腹為婚時的信物。全劇在大團圓的熱鬧氣氛中結束。這是第二個"合"。在"離"的過程中,生、旦各有一條行動線索,充分展開,發(fā)展劇情,這就是所謂的"雙線平行"。這種戲劇結構,是中國戲曲所特有的 高考。各劇種的戲劇結構,都受它影響。

第四項是昆曲的演員組合體制。這跟角色制有很大關系。角色制促進了演員技藝的發(fā)展,有些演員技藝獨特精湛,深受觀眾喜愛,成為紅極一時的主角。戲班就以他們?yōu)橹?組織演員為主角配戲。主角的技藝、風格越來越突出,越來越走紅,最后形成獨特的流派。昆曲這種演員組合體制,對其他各劇種都有影響,使之流傳至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37435.html

相關閱讀:高一歷史上冊檢測試題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