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家庭就不允許孩子跟父母頂嘴,《弟子規(guī)》中所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zé),須順承!焙⒆又挥新爮牧x務(wù),沒有反駁權(quán)利。 所以當(dāng)孩子擁有自主意識開始對父母提出反對意見的時候,很多家長的內(nèi)心潛臺詞是“你懂什么,居然敢和我頂嘴”!绊斪臁边@個詞含有下對上的不敬或不順從,尤其是權(quán)威性父母更容易認定孩子的頂嘴行為。其實,對孩子來說,頂嘴是對自己的觀點辯護,是維護自己的權(quán)益的行為,甚至是情緒情感的發(fā)泄。
其實孩子能夠同父母爭論并非是一件壞事。著名的德國心理學(xué)家海查曾做過一次實驗:
對2~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后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dān)責(zé)任。
所以,當(dāng)孩子有不同意見的時候,家長應(yīng)該感覺到高興,這表示孩子逐漸長大,發(fā)展出自己的對人或事物的看法,所以當(dāng)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候,可以站在這樣的立場上:“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quán)利!币驗榧议L要肯定的是孩子勇于表達的行為,當(dāng)孩子覺得自己的想法被傾聽、被肯定的時候,目的已經(jīng)達到了。
2頂嘴不等于胡攪蠻纏,這兩個概念要分清胡攪蠻纏不僅有頂嘴這種溝通方式,還包括非語言的形式,比如在地上打滾、哭鬧等。區(qū)分頂嘴與胡攪蠻纏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如果孩子的做法使你感到傷心、尷尬,讓你感到煩惱或者感到無助,那就是胡攪蠻纏。通常孩子出現(xiàn)胡攪蠻纏時有以下幾個原因:
1、試探家長的底線
“不,我要買小汽車,就要買小汽車!”每次媽媽從幼兒園接陽陽回家路過玩具店,陽陽都會央求媽媽買小汽車。前兩次,媽媽給陽陽買了2輛小汽車,可陽陽仍不滿足,每次都想買新的。這回媽媽下定了決心,堅決不答應(yīng)。陽陽一著急,干脆往地上一坐,不走了。任憑媽媽生拖硬拽,陽陽就是不起來。
孩子通過這種語言上和行動上的反抗,來測試成人的耐心,他想知道成人對他的頂撞和反抗會有什么反應(yīng)。家長在遇到孩子這種試探底線式的頂撞和反抗時,一定要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允許或不允許都要徹底地執(zhí)行。除了危險和有悖原則的事,不能讓孩子做主,在其他事情上還是要給孩子多一些權(quán)利,讓他能夠按自己的意愿來做。
2、想要引起家長的注意
“叮咚……”敲門聲響起,剛剛還在和萌萌一起玩積木的爸爸一下子來到門前,將客人引進客廳,扭頭對萌萌說:“爸爸跟叔叔談些事情,你把積木拿到房間去玩好嗎?”萌萌有些憤懣地說:“我不玩積木了!我也要跟叔叔談事情!”“你跟叔叔談什么事情?趕緊回房間去!”爸爸說。“不,我就要待在這里,不回房間!”萌萌邊說著,邊坐到了沙發(fā)上。
如果孩子出現(xiàn)這樣的反抗,則說明孩子感受到家長忽略他了。他可能知道,要是乖乖地把積木收拾好拿到里屋去,爸爸就會一直和叔叔在客廳里談話,就不會陪伴他了。而此時,他只需要頂個嘴,爸爸的全部注意力就會集中到他身上。如果家長常常陪伴孩子,常帶孩子參加各種親子活動,那么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受到了重視。那么在家長暫時離開他時,就不容易感到失落。
3頂嘴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標(biāo)志頂嘴的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特性:他們正在試圖同自己的父母分離,掌控自己的人生。
第一叛逆期:2.5~3歲左右,自我意識萌發(fā)期
常見頂嘴:“不”和“為什么”
發(fā)育特點:這個時期的孩子,行動上,常常會用“打人”來表達自己不同意、反對的態(tài)度;語言上,則開始說“不”,什么都是“不”,做與不做都是“不”。
第二叛逆期:7~9歲,準(zhǔn)大人期
常見頂嘴:“你不懂”“這不公平”
發(fā)育特點:這個階段的孩子認為自己已經(jīng)“是一個成人,是一個小大人了,不再是孩子”了,如不愿意讓家長拉手,不讓父母叫自己“寶貝”或小名了,要求叫他的全名;凡事都喜歡跟家長對著干,大人說東,他偏往西;另一方面,他們又非常依賴大人、不講道理,愛哭、比較嬌氣等。
應(yīng)對方法:這個階段的孩子會讓家長處于防守狀態(tài),不妨把問題的決定權(quán)留給他們,并試著同情理解他們,可以和他們說:“你認為我現(xiàn)在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那真讓人沮喪,你對我缺乏尊重,現(xiàn)在你可以回到自己的房間里,直到你冷靜下來可以和我理智的說話。”
第三叛逆期:12~15歲的青春期
常見頂嘴:“讓我一個人呆著”“我煩著呢”“這都是你們的錯”
發(fā)育特點: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已發(fā)育成熟,覺得自己已經(jīng)很“強大”了,而心理發(fā)育尚未成熟,常常遭遇到各種挫折感,這樣,在身體與心理矛盾的自我糾結(jié)和成長中,孩子開始有了更多樣的情緒體驗。對女孩來說,會變得內(nèi)向并體驗到自我懷疑、愧疚或抑郁等情緒;對男孩而言,則更多地體驗到暴躁和憤怒。
應(yīng)對方法: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你是和他們站在一起的。如果他們想要自己單獨待一會兒,父母可以暫時后退,但是也不要放棄,比如可以把和他們想說的話寫在一張紙條上面,或者給孩子發(fā)微信等,讓你們之間的對話保持開放。
4有話好好說,讓孩子不再頂嘴1、和孩子坦率溝通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自我意識逐漸強烈,他們迫切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因此家長要做到和孩子平等交流,不要用質(zhì)問的語氣與孩子對話。比如當(dāng)孩子晚回家之后,可以告訴孩子自己一直很擔(dān)心他,詢問他是不是遇到了麻煩,是否需要幫助等。
2、做一個優(yōu)秀的傾聽者
臺灣心理咨詢師黃心怡教授在多年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通常家長和孩子溝通半個小時,至少會有25分鐘的時間是家長在那里高談闊論,大談他們認為特別重要的事情,而留給孩子的講話時間不過幾分鐘。因此,在和孩子聊天的時候,家長最需要做的是一個傾聽者,而不是一個喋喋不休、自以為是的權(quán)威,如果你想了解他們在想什么,就應(yīng)該鼓勵他們多說話,你需要做的是豎起耳朵傾聽,然后不失時機地發(fā)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3、出現(xiàn)矛盾時可以暫停爭論,慢慢緩解情緒
遇上此類孩子只能采取心平氣和態(tài)度,緩解對抗?fàn)顟B(tài),耐心地給予批評、勸說、誘導(dǎo),或者利用時間幫忙,盡量延遲批評,勸說、誘導(dǎo)的時間,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再說。家長也可以在不對孩子造成損害的情況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一下。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讓孩子自己承擔(dān)獨斷專行所帶來的后果,有利于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反思自己的行為,減輕逆反心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496342.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