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輸?shù)闷稹?/h2>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心理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我家小孩才4歲多,但極其好勝,完全輸不起。可能從小比較聰穎,得到眾多的夸獎,所以一直非常自信甚至自負,F(xiàn)在表現(xiàn)得更明顯,愛說“我是最聰明 的”,玩游戲輸了就會掉眼淚。甚至有一次和別的小朋友出去玩,他走路落在小朋友后面了,都不服氣,趕緊快步走到前面,說:“我一定要超過他!”

  平常我們也經常講一些龜兔賽跑之類的故事,想引導他輸了也沒關系,但道理似乎講不通。是否我們無意中加強了他的好勝心,比如愛跟他比賽、給他制 定一個打分表等。四五歲的小孩如此好勝,是否正常?家長該如何指導 呢? ??北京 浩媽

  孟遷答:

  這本不是孩子的事,一個四歲的孩子,其價值觀是在判斷力未形成的狀況中被動吸收的。如果環(huán)境里的人(最重要的是撫養(yǎng)人)不追求占據(jù)優(yōu)越,不害怕 處于低下,把有時候比別人強有時候不如別人都看作普通,甚至沒有了比較心,只關注自己的需要,自然自在地生活,孩子斷然不會好勝輸不起。

  好勝本質上不是上進,好勝是想贏不是想進步,比如說下棋,找高手下棋會進步,但可能很長時間都只能是輸,如果真的想進步,不會在意輸贏,而是在 于自己的提高,好勝不是這樣,而是一輸就惱,即便輸?shù)煤堋坝⑿邸彼矏,即便贏得很“無聊”他也笑,他追求的不是成長而是優(yōu)越,他看重的不是內心的滿足而 是外在的肯定。

  父母通過覺察和學習成長為不依賴優(yōu)越,甘于普通,內在自我充實的人,孩子就自然地不會再好勝怕輸,父母不覺察不成長而只是把孩子的好勝爬輸當作一個行為或者觀念來變,不過是揚湯止沸。你怎么能傳遞你不是、你不信的態(tài)度?

  具體來講,我覺得以下幾點很重要:

  其一 成長性而非結果性的引導孩子。

  比如孩子玩游戲輸了,結果性的看法就是失敗,就是不如人,就是被淘汰,這是一個影響鏈。但用成長性的角度看就大不相同了,我們可以去,看孩子付 出了哪些努力,過程中有沒有自己的創(chuàng)意,是否認真的遵守規(guī)則,從這次失敗中可以學到什么。前者讓人患得患失,好贏怕輸,后者讓人在每一個遭遇中進步。

  其二 杜絕定義性的評價孩子,而是看重孩子的內在和資源。比如孩子跟著我們走了很多路,很累但不抱怨,定義性的評價如:孩子,你真棒!內在性的欣賞如:沒想到 你能走么多路,你的堅持力很好呀。盡量不去說,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聰明這種對人整體性的評價,而是就事說事,同時盡量用清晰而不是模糊的語言,比如你很 聰明,什么叫聰明,聰明太模糊了,但是你如果說,你的觀察很細,你真能動腦筋,你還挺有創(chuàng)意的,就比聰明好一些。

  本質上來講,孩子的人是不能夠評價的,你可以評價他的能力他的表現(xiàn)他的任何一個具體方面,但是不能評價這個人,比如說,你這一刻說“你真棒”, 下一刻你說“你怎么這么不懂事”,孩子就矛盾了,就害怕了。但是如果你從來不評價這個人,而只是針對他的具體表現(xiàn),即便你批評也不會傷害到孩子,比如孩子 很粗暴的推到一個小朋友,你可以說,孩子,我不喜歡你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別人。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如果你評定我整個人,我會沖突和挫敗,我沒有辦法不做自己; 如果是你評定我的具體行為,我不會害怕,因為我的行為我可以選擇。

  其三 諸境平等。比如,在天橋上唱歌和春晚舞臺上唱歌在我們心里都覺得普通,一個人有能力有機會腰纏萬貫一個人沒有能力和機會過拮據(jù)的生活都很普通,一個人被多 數(shù)人認可和一個人默默少聞都沒有什么特別,如果你能夠這樣,你就不會有那么多“好壞”標準,你也就不會去和人競爭,你也就不會惦記某種結果,也就不會給孩 子傳遞勝負的感情了。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路線是:剔除那些日常環(huán)境中的功利價值觀,去體會生命的特別和平等,一個人的可貴不在于它比別人好,而在于他是 一個生命,尊重生命在不同境遇里的每一個展現(xiàn),而不是無情的評判和對比,比如,你這算什么,人家誰誰誰才牛呢,你什么時候能像某某某一樣呀。當然,這不容 易,就看你愿不愿意修煉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54671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