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活中的確需要太多規(guī)矩,每當孩子做一件事情或者提出一個要求的時候,父母都會面臨一個問題:讓孩子做還是不做?比如孩子想用剪刀剪紙,比如孩子想在墻上畫畫,比如孩子吃飯的時候把腳放在桌子上,比如孩子想自己騎著自行車出去玩,比如孩子想不洗手就吃飯等等。這些零零星星的決定實際上就構成了孩子生活中的規(guī)矩。每當父母要阻止孩子的某一個行為或拒絕孩子的某一種想法的時候都有可能面臨一場斗爭。那么,父母進行這些斗爭最終目的是什么?父母在這些斗爭中需要做什么?這兩個問題其實是我們需要討論的核心。為了更好的討論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把孩子生活中的行為分為幾類:
安全類
孩子想用剪刀剪紙,孩子伸手碰電源,孩子往馬路中間跑,孩子想用刀切水果,孩子站在床上蹦,孩子原地不停地轉(zhuǎn)圈,孩子想自己下樓梯,孩子想自己騎著自行車出去玩……
當孩子出現(xiàn)以上行為的時候你會阻止嗎?
其實每個人對于危險的定義是不同的,當孩子出現(xiàn)一種行為的時候,父母是根據(jù)自己對環(huán)境的判斷以及自己對孩子能力的判斷來確定孩子的這個行為是否危險的,因此除了觸電、燙傷、撞車等極度危險的事之外,很多危險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如果父母本身做事十分小心謹慎必然會認為孩子很多行為都有危險,如果父母本身比較粗放對于危險的認定也就會少一些。無論父母屬于哪一種類型,在阻止孩子的危險行為時都需要記住以下幾點:
1. 保證孩子的安全并不等于讓孩子生活在真空環(huán)境中,一味地阻止孩子的探索行為,保證孩子生活的絕對安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成長發(fā)育,如何在安全與成長之間尋找平衡點十分重要;
2. 阻止孩子的危險行為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學會對于危險的判斷,將來能夠在沒有父母在場的時候主動規(guī)避危險;
3. 隨著孩子的成長,原本危險的事(用剪刀、用刀、自己下樓梯等)會變得不那么危險,要給孩子提供相對安全的鍛煉機會;
4. 父母在阻止危險行為的時候不能只是簡單制止,而是需要解釋原因,這種解釋可能要重復無數(shù)次,可能需要花心思、想辦法,但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懂得危險的存在,形成自己的判斷,簡單粗暴的制止很難實現(xiàn)這個最終的目的。
5. 孩子總是會想做一些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無論你制止與否孩子都會找到機會嘗試,在這個時候,給孩子提供支持、提供幫助以及提供安全指導比簡單制止對孩子更有益。當孩子長大之后,父母不可能24小時監(jiān)控孩子的行為,在一味被控制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更有可能在父母不在的時候出現(xiàn)冒險的行為,由于孩子缺乏對于危險的獨立判斷能力因此更容易發(fā)生危險。
社交類
孩子吃飯時把腳放在餐桌上,孩子在墻上畫畫,孩子往地上吐口水,孩子說臟話,孩子用命令的口氣讓你做事,孩子搶別人的東西,孩子把吃的扔在地上,孩子到別人家亂翻東西,孩子在飯店吃飯到處亂跑又喊又叫……
孩子的這些行為都違背了社會交往和行為舉止的一般原則,在出現(xiàn)這些行為的時候,父母需要制止,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成為文明社會中的一員,能夠與人友好相處,在制止這些行為的時候父母需要注意的是:
1. 孩子剛開始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因為孩子不理解哪些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而哪些不是,因此父母必須了解并不是孩子故意要做一些違反一般社交原則的事。
2. 制止孩子的同時告訴孩子什么是正確的行為,給孩子一個選擇。當孩子吃飯把腳放在桌子上的時候,與其說:“別把腳放在桌子上。”不如說“我們吃飯的時候都把腳放在地上,你也可以。”當孩子在墻上畫畫的時候,與其說:“不要在墻上畫畫。”不如說“畫布和畫板是專門畫畫的地方,你可以在那畫畫。”簡單的制止很難約束孩子的行為,而更容易讓父母陷入一種進退兩難的處境,當父母和孩子最終將這些事上升為各種循環(huán)不止的斗爭的時候,父母又怎么能實現(xiàn)規(guī)范孩子行為的目的?
3. 孩子的行為有可能就是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和憤怒。孩子很想明白自己能做什么,能控制什么,當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說一句臟話可以讓父母暴跳如雷的時候,說臟話就像按電鈕一樣有趣了,于是說臟話變成了一種游戲,其實孩子并不明白自己在說什么。在這種時候,忽略孩子故意說的臟話,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比瘋狂制止更有效果,因為當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說的臟話沒有任何效果的時候就會覺得這個游戲很無聊了。
4. 教會孩子社會交往和行為舉止的一般原則更多的是通過父母的行為示范來實現(xiàn)的。孩子出現(xiàn)不好的行為時,父母的語言引導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父母自身言行的影響力卻更大,通過自己的行為父母其實是在告訴孩子什么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孩子具有十分強的模仿能力,當父母言行不一致的時候,孩子一定會模仿父母的行為而不會聽從父母的說教。
5.一定要保持前后一致,當孩子出現(xiàn)某種行為的時候,父母不能時而管、時而不管,時而管的很嚴,時而只是隨口說說。如果父母在執(zhí)行這些管理的時候沒有標準,前后不一致,孩子自然就很難理解和遵守,孩子會不斷試驗、嘗試、測試哪些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因此父母一定要保證對待同一種行為前后一致的態(tài)度。
家庭類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這些習慣沒有什么標準可言,就像古人所說的“家有家規(guī)”,父母通常都會默認孩子生活在自己組建的家庭中就必須遵守“家規(guī)”。
比如孩子進門之前必須脫鞋,孩子吃飯前必須洗手,孩子晚上9點以前必須睡覺,孩子睡覺之前必須洗澡,孩子每天只能看1小時電視……
這些規(guī)矩都是父母根據(jù)自己的習慣以及想法制定的,在制定這些規(guī)矩的時候父母需要考慮幾個問題:
1. 每一個規(guī)矩的制定都有充分的理由,讓孩子明白這些規(guī)矩存在的合理性。父母不能想當然認為,因為規(guī)矩是我定的,所以就是正確的;因為你是我生的,所以你必須聽我的;因為你生活在我家里,你就必須遵守我制定的規(guī)矩。如果父母有以上的想法就跟獨裁政府差不多了,只希望孩子聽話,不希望孩子有民主的思想,不希望孩子挑戰(zhàn)權威。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更難樹立自信、更難獨立自主。
2.當孩子長大以后會對某些“家規(guī)”提出質(zhì)疑,“某某家里就不這樣”,如果你說“那你去某某家過日子吧”肯定會引發(fā)一場斗爭,在孩子長大之后,讓孩子參與“家規(guī)”的制定,和孩子一起討論,聽聽孩子的想法,和孩子一起分析為什么會有一些規(guī)矩的存在,為什么有些想法行不通,這個過程不僅可以讓孩子感到自主的權利同樣還能更好地實現(xiàn)“家規(guī)”的執(zhí)行,因為孩子會更遵守自己參與制定的規(guī)矩。
就像前文所說,孩子生活中的規(guī)矩沒有清單,父母在面對孩子的任何一個行為時所做的決定都構成了孩子生活中的規(guī)矩,有幾個重點要父母們牢記:
1. 在拒絕和制止孩子的任何一個行為之前都要想明白拒絕或制止的目的是什么?
2. 保持一致,無論是對某種行為的許可或制止,還是制止行為的方式方法都要保持一致。
3. 給孩子機會嘗試,做孩子的指導員,不要一味控制孩子的行為,束縛孩子的手腳。
4. 當孩子出現(xiàn)不被允許的行為時,讓孩子理解行為和后果之間的關系,而不是行為和懲罰之間的關系。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113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