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能力,過去孩子們從小和很多大人、比大他的孩子在一塊生活,玩耍,口語能力就自然鍛煉出來,父母不用教他,很多小孩子也能說會道。那時侯沒有電視、沒有錄音機,但是孩子們和大人們一塊在村里的稻場上聽民間藝人說書,唱戲,一到過節(jié),孩子們更是一場場地去聽戲,甚至跑幾十里路。城鎮(zhèn)里的孩子條件要好一些,我小時候和孩子們一塊到茶館里聽說書,夏天的晚上在巷子里聽大人們唱曲。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文化、歷史知識就這樣一代代的繼承下來(看看韋小寶)。很多一字不識的人,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民間的很多藝人,一字不識,簡直就是語言大師。我想想我大伯,識很少的字,語言能力比現在很多中文系的畢業(yè)生要好得多。到了四、五歲以后,一直到小學的年齡,孩子們在一塊玩各種游戲,女孩子們“抓子”,踢毽子,翻繩,“跳方”等,男孩子們在一塊“打仗”,打珠子,做槍、刀。我小時候和大孩子們一塊去挖黃泥,做槍,放到太陽下曬,火里燒,插到腰里真是神氣,現在要訓練孩子手的精細能力,訓練孩子空間能力,真是困難,大人教,孩子不愿意學,看著動畫片不理你。過去孩子們玩的游戲也是一代代相傳的智力開發(fā)的教育方法,大人很少去教孩子,是孩子教孩子,大孩子教小孩子,一代又一代,這些游戲都是非常好的訓練方法,比你們帶著孩子到親子中心,訓練中心的專家給你們的方法要好多少倍,可惜幾千年的優(yōu)秀的智力開發(fā)訓練方法,教育方法在短短的一、二十年內就快絕跡!
孩子們生活能力的學習在過去的文化里,也得到充分的教育,女孩子三、四歲就開始女紅學習,學習繡花,三、四歲時就扎個小繃子,七歲以后,打個繡花架子。我現在怎么都想不出來有什么游戲、勞動,對女孩子來說比繡花更有意義,手的精細能力,畫畫的能力、空間幾何能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色彩的能力,藝術欣賞力,特別是毅力,勤奮的精神統統都在繡花里鍛煉出來。農村的男孩子很小就幫著父親干活,城市的手藝人(工匠)的孩子從小就跟著父親學手藝。智力、知識、文化、技能、社會能力就這樣一代代的繼承、發(fā)展。對有條件的家庭,孩子到一定年齡后上私塾,開始學習書面語言,讀書識字,學習更深刻的道理、藝術。
工業(yè)化社會的發(fā)展,舊的自然經濟解體,以自然經濟為依托的文化環(huán)境也解體。我們都搬進高樓,像鴿子籠一樣。沒有山、小溪、樹林、鳥蛋、黃泥、四合院、胡同。我們和周圍的人沒有共同的經濟依托,沒有共同的利益關系,我們很少來往,過去知道鄰居們中午吃什么飯,有好吃的,給隔壁的孩子夾一筷子,F在我連自己家里的做飯的香味都聞不到。中國幾千年教育的基礎不存在了,幾千年代代相傳教育的鏈條斷了。過去沒有的問題都出現了,感覺統合障礙、社會適應不良、兒童行為退縮、語言表達、理解障礙,精細動作不良,孩子變成“小皇帝”,連吃飯都要給小祖宗磕頭!競爭激烈,孩子們將來會是什么樣,要學習,拼命去學習。找專家,找教育家,找心理醫(yī)生,專家們給我們制定了很多方案,做了很多測定,智力的、非智力的,一套又一套,這就是早教嗎?小小的孩子拼命的去學習,上最好的幼兒園,父母、老人疲于奔命。可是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多。孩子上學后立即就成為做題機器,應試、應試、分數、分數,父母們越來越焦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50722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