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
a) 選擇權、發(fā)言權、參與權:
主持人:放開手讓孩子去創(chuàng)造吧。我們接下來再聊一個民主權力的話題,這個話題有點大,孩子雖然小但是應該有自己的權利,比如參與權、發(fā)言權,我們了解到可能很多比較開放的家庭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可以自己選擇比如我想吃的食物,我想玩的玩具,大一點我想從事的職業(yè)或者我想結婚的對象,這種自由自主的選擇其實對孩子是很好的,可能我們比較擔憂的就是那些在這方面會限制幫助孩子做決定的家庭。請兩位嘉賓給我們這樣的家庭分享一些經驗。
顧薔:其實幼兒園特別強調孩子物品的所有權,這是我們入園以后第一步的。實際上孩子現(xiàn)在可能好多家長說我教育孩子一定要大方,別人跟你要的時候你要去給,你要先讓著別人謙讓。其實孩子沒有這么多的想法,他覺得在這個時候我拿到了那這個東西是我的,我可以跟你商量,但是我不給你的話沒有問題,是我現(xiàn)在有這個物品的所有權了,我可以來決定我是留還是給。很多家長盲目,有時候弄得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我到底要怎么樣,家長說你太小,其實家長可以給他一點指導,但是不能完全去干預孩子自己的選擇。
我而大了,報考大學的時候我覺得我真的不知道她選的什么學校,我也不知道她報的什么專業(yè)。那天我問她,我來關心你一下,你自己最后怎么來決定的?拿過來我要報什么什么大學,我的東西怎么做誰給我寫推薦信,整個特別完整的計劃自己制作出來了。你明白了?我知道了。可能我屬于家長比較懶的這一種,但是她有的考慮她比你更了解她自己,我需要什么,我要學什么。
顧薔:這個可能跟從小對她干預比較小有關系。
王競:在時間上別給孩子安排滿了,留一點時間,哪怕他在那兒發(fā)呆都行,這一段時間讓孩子自己選擇他想干什么,也許賴賴唧唧一會兒就能找到他想玩的東西,還有沒那么多道德教育,讓孩子生活得自然一點。我現(xiàn)在回憶我女兒小時候,他可能從四歲開始早晨開始穿衣服的時候,他就要自己也說我想穿這個,我想這件上衣配這條褲子等等。有的時候你得跟他講道理,太冷了今天不能穿裙子。
一般合理的范圍內,如果她的顏色搭配你覺得太奇怪了,紫的配綠的,你跟她講,但是她仍然說我就是要這樣。那好吧,那你就這樣子。還有包括我們剛才說過小孩生病了,在節(jié)目開始之前聊孩子生病了,如果普通的感冒在歐美有一個共識,一般的健康常識普通的感冒吃藥不吃藥七天都好,這種情況下西方人更傾向于的做法就是我別給孩子吃藥,因為這正是讓他提高免疫力,病來了就是免疫力出來戰(zhàn)斗的時候,所以這樣他越戰(zhàn)斗越強,如果根本不給免疫力一個機會,馬上讓藥跟疾病戰(zhàn)斗,那孩子的免疫力就得不到提升。
各種生活這種小的細節(jié),方方面面可能家長在采取行動之前停一下,先想一想在這個小事上有沒有給孩子一個機會的可能,穿衣服的選擇、吃藥還是忍幾天難受提高免疫力,還有時間的安排方面等等,這樣等長大的時候還是那種獨立自主的人格和一個比較強的個人自理的生活能力就培養(yǎng)起來了。
主持人: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比如已經能夠交流的孩子多跟孩子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日常生活當中通過一些小細節(jié)的觀察來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這是一個很好的思考的過程,真的不要像我們剛剛說的很盲目很直接對孩子做一個判斷,幫他去做決定。
王競:愛孩子不是說替他做一切事情,反而是愛孩子是你要多做自己的功課,多想想還能給他什么機會,他能做什么。
b) 隱私:
主持人:我們接著再聊關于孩子隱私的問題,因為隨著現(xiàn)在社會的發(fā)展,其實隱私權也是越來越受到我們的關注,尤其是兒童群體。西方的孩子如果他自己隱私的東西比如日記被家長偷看的話,他會真的覺得從心底里表達出你不尊重我,你沒有尊重我的權利。中國很多孩子也不喜歡,但是沒有特別強烈的感覺,是不是中外文化對家長對孩子的隱私權利認識還有孩子自己對自我權利的認識是有一些影響的。
顧薔:孩子本能有一些自己的隱私,很多時候家長說你都是我的,你的東西我為什么不能看。所以你可能給他幾次打壓下去,他自己也覺得我沒什么隱私隨便看,我日記上面不寫我任何的東西了,這個真的是防不勝防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隱私,哪怕特別小的孩子也知道我可能有不愿意跟你說的地方,我自己來想。但是現(xiàn)在年輕家長很多可能越來越開明了,可能在尊重孩子的隱私上面,但是有的確實真的想知道。
王競:我覺得這又回到今天話題的一個核心,就是對孩子的尊重和對孩子的信任。如果你覺得你不偷看你們家孩子的日記你就不了解你的孩子,那你真是做得非常失敗的父母,你平時跟他的溝通,他對你的信任都已經成了很大的問題了。那么我覺得真的要在下這個毒手之前去偷看孩子的日記之前先做好跟孩子的那種心靈的和日常的交流,讓孩子也信任你。
連你都是我的,還有什么東西不能看,這個是所謂中外育兒家長觀念上的一個巨大的不同。在西方,你雖然是一個孩子,但是你已經是一個自主的生命階段,我?guī)椭愫亲o你養(yǎng)育你但是我尊重你。在中國你哪怕長到18歲,你還是我的,我讓你干嗎你干嗎,我給你花了錢,給你生下來,對孩子的擁有感讓孩子作為自己的所有品,我覺得這個觀念造成了中國家長很多非常粗暴的行為。
王競:反心自問一下,你是不是作為大人也有自己的隱私?那別人傷了你的隱私你什么感受?那孩子可能比你甚至更敏感,你為什么要去傷他?
開放式教育
主持人:在跟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尊重是非常重要的,剛剛說到教育的幾種中西不同的點。還有一個,父母是不是主張粗暴式的教育,我不是說去讓孩子把這個門推開,我實際上是給你一把鑰匙讓你自己把它推開,實際剛才我們聊到了相關的類似的話題。還有就是西方是不是比較看中孩子玩耍的過程而不是太注重結果?教育的思維還是相對比較開放的,可能不是太固化的。
王競:它比較強調一種多元性,而不是一種競爭性。比方說他們三四歲的小孩去跳芭蕾班,小女孩都想當公主,她們有的去學鋼琴,有的男孩去參加足球隊等等,無論是學鋼琴的還是去跳舞的還是去踢球的,都沒有說最后有一個考級。所以我們帶孩子回到國內來工作的時候,孩子還不到六歲,就聽說有什么鋼琴幾級,我們趕快打電話回德國去問。
我們那時候沒聽說考級,是不是忽略了這一點?人家說根本沒有這回事。中國在很多頂著興趣的名義的那些課外活動當中,都安排了競爭性,一種對你能力的考察。真的在人的成長當中已經不停的好像對你進行掃描,對你進行測評。這是非常難受的。
主持人:老有個指標想給你。
王競:沒錯,可能我的指標在另外一個方面。這真的很難受很限制孩子,特別是中國不少家長配合這種掃描和測評工作。
顧薔:其實是為了以后上中學上升高中,對他來說都是它上一個好學校的標準,都服務于最高的上大學的這種,不是說真正從興趣出發(fā),為了鍛煉身體為了自己有娛樂,真的很少。大部分家長你學了,我給你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精力在,你一定要給我一個結果,通過這個改變前面的這種方向。
主持人:我們非常理想讓孩子享受這個過程,而不是說看準了他最終會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結果,他在這個過程中實現(xiàn)了自我的價值實現(xiàn)了對它的一些綜合能力的提升,這才是最重要的。
王競:而且這個過程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意義,就是孩子發(fā)現(xiàn)我不愛干這件事情了,馬上不干這件事了,他就留下剩下的時間去發(fā)現(xiàn)他新的潛在的愛好。
顧薔:其實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并不是非常享受這件事情,覺得很痛苦,但是后面有一個鞭子老在敲打著你必須做,并不覺得很愉悅了。我見過小升初的家長,他們在選我孩子鋼琴是幾級,我可以報什么什么學校,這個學校是可以免試的,另外一個是多少級哪個學校針對這個對孩子錄取,這個是一種捷徑。
經?吹竭@個家長多少證書,這個證書有用那個證書沒用,他在對比,非?膳逻@種事情。
主持人:給孩子做多元化培養(yǎng)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引導他們不要參加這種競技性的,比如看看大自然,登登山認識一些小動物,去蝴蝶館認識一下蝴蝶從破繭到飛舞的過程,這種孩子是非常享受的。
王競:同意你的這個建議,一定要讓孩子多運動,這是特別欠缺的事情。因為怕危險或者怕什么,孩子的天性就是要動起來,而且對他一生的健康都特別有用,對孩子的這種運動好像越來越消減。
顧薔:這是兩方面,其實國外家長對您說的生病或者孩子在運動當中的意外非常理性,他知道你運動就會有一些情況發(fā)生,當然肯定安全問題我們會保護,F(xiàn)在很多家長覺得你破個皮都很嚴重,所以這樣的話其實有的像學校或者幼兒園控制孩子的運動并不是說他本意想這樣做,但是他不能把精力花在這兒,如果真的有孩子受傷了,你要花很大的精力去跟家長溝通,可能還要很麻煩的,所以真的是沒有辦法,我只能保護我自己。
我女兒上小學的時候特別深刻的事情,她在前面跑,后面一個同學追她,但是那個追的腳步沒有自己收穩(wěn)摔出去了。我女兒還在前面很遠,但是老師第一反應就是給我打電話。我鬧了半天也沒搞明白,這個過程跟我女兒有什么關系,但是她第一步先要推卸責任,是這兩個孩子的問題。摔的小朋友家里非常開明,孩子跑,這個很正常,我們倆就很高興的把事情解決。
老師特別感慨,你們真的太好了,后來我想這不是很正常的嗎?老師嚇壞了。他第一感覺我要推卸責任,不是我讓他們跑,是他們倆在追,所以摔了,如果有問題的話你去找他。但是那個家長也非常,我們倆覺得不是一回事的事,其實還要很理智的。有的學校、幼兒園為什么限制,不想把過多的精力放在這上面。但實際上束縛了孩子,到我們幼兒園來我會跟家長說,我們的戶外時間很長,孩子自由運動的時間也很長,所以我們磕碰的比率比其它的要高,但是我們肯定在安全上面注意。如果真的特別在乎的話,您考慮一下您的選擇是不是對的。
主持人:運動這個環(huán)節(jié)對孩子的感統(tǒng)協(xié)調還有智力發(fā)育太重要了,不要因為擔心孩子擦破皮出點血過分限制他的行動。
顧薔:國外孩子所有的孩子幾乎打棒球、踢足球很多運動競技的活動特別特別多。
王競:特別有意思的是德國還有一個爭論,當孩子磕著碰著疼著流血了,家長應該怎么做?小孩正哭,家長說你看那有一只鳥,孩子忘了哭去看那只鳥。他說你這么做是對呢。還是不應該在這個時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告訴他你看破了,我們現(xiàn)在應該用水把它沖干凈包好,不用擔心疼會過去的,骨頭會長好的。究竟哪種行為對受了點傷的小孩?大家在爭論的是這個問題。
主持人:我覺得這兩個都挺好的。
顧薔:而不是爭論你要不要運動的問題。
信仰
主持人:家長在必修課方面太多了,接下來再聊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信仰,西方通過一些電視劇電影文獻了解到西方國家在信仰方面比中國的人群要多普遍性要強,不知道這個怎么說,但是感覺他們的色彩濃重一些。是不是這個信仰對于孩子的性格形成也有一些影響?常見很多西方家庭在吃飯之前會做一個禱告,這個形式在他們自己看是很自然的,禱告結束就可以正常吃飯了。這種信仰很有意思,有沒有這方面跟我們家長分享的?
王競:還是以德國為例,北部是基督教新教,南部是天主教,基本有這兩個大的派別。但是日常生活當中其實宗教尤其是在年輕父母當中已經是一個比較弱化的話題,在學校到了小學一二三年級也有宗教課,大家唱唱歌講講基督或者瑪麗亞的故事,有時候老師帶著吉他來用當代流行的方式跟孩子交流,但是并不是強迫你一定要信仰。因為信仰這個話題更多是一個家庭自己的事情,如果父母或者祖父母是基督徒,孩子生下來第一件做的事情不是在信仰這條路上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接受洗禮。
接受洗禮并不是說明你就自動成為一個基督徒,因為洗禮的時候孩子是一個小BABY什么都不懂,在頭發(fā)上點幾滴水,等于上帝給了你一種加持一種保佑。那么等到了十三四歲的時候,這時候學校給所有的同學一個通知,就是說你可以自己報名要不要參加一個課程,這個課程會持續(xù)一年,每個星期的周末要花一些時間來更多的理解《圣經》的含義,這一年之后如果你感到你是信上帝的,你參加另外一個儀式就是得到堅信禮這樣的。如果你覺得你不相信,那你就不用參加,這當中沒有任何歧視的問題,完全是一種自由的選擇。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到了十三四歲的孩子都會被問到這個問題,那時候是他們對人生對自己一次比較嚴肅的思考。
我的女兒也被問到過這個問題,她想了很久,最后決定她不想參加這個課了,因為她已經知道了她的選擇。我覺得這些事情是在成為基督教文化在當今的西方社會里是一個比較日常生活中比較自然的一部分,它不是一個高懸在你頭上的權利,一定要引領你或者怎么怎么樣,但是它會給人一種比較鄭重的感情。
我覺得我個人喜歡,我不是說一定要有一個宗教信仰,但是我還是喜歡生活中有一些儀式,不用太多,但是有一些。比方說我們不是信徒,但是在平安夜的時候,當我們在德國生活的時候,我們會和大家一起去教堂聽音樂感受那個氣氛,你說的特別對,的確是一種氣氛的感受。這種氣氛會把你從日常生活中帶出來,在那個時刻你想一想人生是怎么回事,你是怎么回事,當你出來的時候也許你真的能對你的孩子更能心平氣和一些。
顧薔:其實人真的有點信念對孩子的發(fā)展其實是有好處的,有的就怕他什么都不相信無所顧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53143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