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逆向關懷,應對“玻璃寶寶”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育兒知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該吃的苦頭要吃,該走的彎路要走

  關于逆向關懷,有個著名的例子,說的是美國洛克菲勒集團創(chuàng)始人老約翰為孩子提供挫折教育的事情。有一次,老約翰張開雙臂,叫獨生兒子跨越椅子跳到自己的懷里來,小約翰高興地沖了過去,但老約翰卻迅速地把雙臂移開,兒子重重地摔在地上,并意味深長地告誡他:在生活的道路上,什么事情都會發(fā)生……

  故意讓孩子“摔跤”,一般家長可能接受不了,但在生活中,不為孩子掃平障礙,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尋找解決途徑,卻很重要,因為這不但培養(yǎng)了孩子的獨立性,也給了他們更大更自由的思維空間。

  不合意,寶寶就哭哭哭

  洋洋媽媽(市場策劃,兒子4歲9個月)

  我和老公的工作都比較忙,所以洋洋出生后就送回老家讓我父母帶,3歲時才把他接回北京。老一輩的人都比較寵孩子,當成掌中寶,洋洋也變得特別“面”,一有不順他心意的地方就哇哇大哭,讓人很沒有辦法,現(xiàn)在回家都一年多了,還是這樣,都不知道以后還能不能改正過來,真揪心!

  支招:“放任自流”不妥協(xié)

  王慧(學前教育專家,啟蒙嬰幼園園長)

  0-7歲是孩子性格塑造期,所以洋洋媽媽不用擔心,還是可以把孩子的習慣改過來的,家長可采取“不理睬”的態(tài)度,給孩子一些挫折感,次數(shù)多了,孩子就會形成記憶和習慣性思維,他的一些習慣和方式才有機會被改掉。這種“不理睬”除不對孩子百依百順、滿足他們的任何要求之外,還要“放任”他們,不必處處都替孩子安排得妥妥當當,看著孩子“碰釘子”、“走彎路”之后再告訴他們?yōu)槭裁,更能鍛煉和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家有“霸王花”

  王子華(家裝設計師,女兒5歲)

  女兒屬于那種在家很搗蛋的類型,整個一“小霸王”,總覺得自己很聰明,也總是以為自己是對的,要大家按照她的想法去做。批評她,她還不樂意,會和你吵,不然就想出什么“絕食”、“離家出走”之類的方法來嚇唬人。打也打過了,罵也罵過了,她還是這樣,脾氣倔得很,跟頭牛似的。我都和她說過,現(xiàn)在是在家里,大家還可以將就著她,讓著她一點,如果長大了還是這樣,肯定會吃大虧!不過說了跟沒說一樣,她還是不改。

  支招:以柔化剛,不要“硬碰硬”

  汪荃(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教師)

  孩子到了3歲左右,自我意識會迅速成長,有些孩子表現(xiàn)得很強烈,如果家長過分保護,就容易變成自以為是的“小霸王”。面對這種孩子,處理方式上要有技巧,首先必須改變自己的觀念,不要把想當然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而是給孩子更多選擇,既然她“硬”,你就要試著“以柔化剛”,不要“硬碰硬”,以免讓孩子更反感,甚至留下心理陰影。

  家長不要事事都把孩子的意見排除在外,換個角度想想,當他們有想法時可以耐心地傾聽并作出判斷,如果是不對的,就要去及時糾正,糾正時,要有一些技巧,換種方式告訴他們正確的答案,比如可以建議孩子“其實你還可以嘗試一下這樣做的,你可以將這兩種結果比較一下,哪個好?”,努力讓正確的觀念植根于孩子的思想里,而不是強硬地灌輸給孩子,在得到認同之后再告訴“正確答案”,這比打罵他們要有效。

  -經(jīng)驗之談

  遇到困難不要急于幫孩子糾正

  菲兒媽媽(法律顧問,女兒6歲半)

  菲兒3歲時對芭比娃娃的城堡很感興趣,有一天,她笨拙地把鑰匙插進鎖孔,卻怎么也插不好。我也想幫她,但最終還是忍住了。最后,她終于打開了。再以后,她又有很多類似的嘗試經(jīng)歷,每當她“卡”在那兒,用可憐巴巴的眼神望著我時,我就鼓勵她,或者去忙自己的事,任由她去“倒騰”,不過每次成功,女兒都喜出望外,遇到困難時也“越戰(zhàn)越勇”。所以,孩子犯錯誤或遇到困難時,不要急于去幫他們糾正。

  “逆向關懷”需要堅持

  朵朵媽媽(全職媽媽,兒子3歲半)

  當孩子耍賴時,我也會“逆向關懷”一下。但一看到孩子生氣不吃飯或者老是哭,家里的老人就心疼了,擔心孩子傷了身體,悄悄地去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結果可想而知。我就和孩子的爺爺奶奶溝通,酸甜苦辣都要讓孩子嘗到,只給他們吃甜的,孩子也就不會理解這是甜。后來老人去讀了老年大學,經(jīng)常忙得“顧不了家”,兒子堅強的后盾沒了,他也開始“面對現(xiàn)實”。

  -異域比較

  日本主動送孩子去“吃苦”

  可以說日本是對孩子要求最嚴格、應用“逆向關懷”進行“吃苦教育”最多的國家。在日本,從幼兒園開始,就要接受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逆向關懷”。比如家長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專門為接受挫折和吃苦而開設的“田間學!、“孤島學!、“森林學!钡鹊胤剑尯⒆尤ソ(jīng)歷風雨、摸爬滾打,培養(yǎng)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毅力,讓孩子在與自然界的競爭中完善自己。

  美國對孩子鼓勵多于保護

  在美國,家長對孩子鼓勵多于保護,鼓勵孩子做各種嘗試,在嘗試中學習和練習,并培養(yǎng)能力、興趣以及樹立自信心。另外,在和孩子的交流上,美國人對孩子引導多于灌輸,他們會對孩子用諸如“我覺得……會好些”和“你愿意聽聽我的看法嗎”此類的話和孩子溝通,引導孩子,而不是讓孩子只是聽父母的。

  逆向關懷

  此提法最早來自美國阿拉斯加國家動物園保護野生鹿的經(jīng)驗,當時鹿群因既不必為覓食而發(fā)愁,也不必為逃避敵害而窮于奔跑,因而迅速繁殖,在一度興旺之后,病弱殘疾者也與日俱增。后來引入惡狼,許多病弱的鹿被捕殺了,鹿群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體質(zhì)也日益健壯。后來,人們把這種動物“保護”方式稱為“逆向關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73599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