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8課《短文兩篇》學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內(nèi)容預覽:

8、《短文兩篇》 學案

巴金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內(nèi)容,貫通理解兩篇短文的主題表達。

2、強化誦讀,體會巴金散文作品音韻的美感。

3、品評關鍵語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對作品直觀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4、理解文中表現(xiàn)的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導學生追求積極奮發(fā)、堅韌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培養(yǎng)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兩篇短文的精神實質(zhì)及其時代意義。

【教學難點】

1、把握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意。

2、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抽繹出文章的情感脈絡。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谷( ) 一撮灰( ) 皓月( ) 妲娥()

2、解釋下列詞語: 皓月: 露臺: ?谷:

二、合作研討

⑴ 作者寫“日”,卻用主要篇幅來贊美飛蛾撲火,這是為什么?

⑵ 在敘述完夸父、飛蛾之后,為什么作者忽然筆鋒一轉,說起了“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

⑶ 如何理解“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為黑暗的寒冷世界嗎”?

⑷ 文中寫道:“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聯(lián)系特定的時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人生追求?

⑸ 月亮在文中帶給作者的突出感覺是什么?你是通過哪些描寫體會出來的?這里所表現(xiàn)的意境,能使你聯(lián)想起古詩文中的哪些詩句

⑹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⑺ 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娥奔月”的傳說?

⑻ 在《日》中,作者主要寫光和熱,同時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寫冷,卻同樣提到了光和熱;把兩文貫通起來,你對作品的主題有什么深一層的理解?

《短文兩篇》優(yōu)化檢測

一、積累與運用

1、掌握下列字形并給加粗字注音:

?谷__________ ?娥__________ 皓月__________ 浸__________

2、無數(shù)人詠嘆過太陽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詩篇,就你喜歡的寫幾句:

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展開聯(lián)想,續(xù)寫句子

綠色推開春天的門,雷雨推開夏天的門

4、模仿畫線部分內(nèi)容造句。

我應當怎樣歌頌我的家鄉(xiāng)呢?

假如我是詩人,我就要用一首長詩,贊美她日新月異,蒸蒸日上的氣象。

仿寫:假如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

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5、自古以來,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很多人都曾經(jīng)歌頌過太陽。作者寫“日”,卻用主要篇幅來贊美飛蛾撲火,這是為什么?聯(lián)系寫作背景,談談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如何理解《日》中“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這句話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月”帶給作者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你從哪些方面看出來?這種意境,讓你想到古詩文中的哪些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月》的結尾,作者引用了“?娥奔月”的傳說,說說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日》和《月》的創(chuàng)作僅一天之隔,而且兩篇內(nèi)容有一致之處:在《日》中,作者主要寫光和熱,同時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寫冷,卻同樣提到了光和熱;聯(lián)系兩篇,說說你對主題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課外延伸:運用象征的手法,寫出以下詞語可以寄寓的象征義。

例:燈光──象征光明、希望和勝利。

綠色──_____________;白色──________;紅色──____________;白鴿──____________;玫瑰──____________;大地──____________;風帆──____________。

《短文兩篇》參考答案

一、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谷(yáng) 一撮灰(cuō) 皓月(hào) 妲娥(é)

2、解釋下列詞語: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臺:曬臺。 ?谷:古書上指日出的地方。yáng,日出。

二、合作研討

⑴ 因為這里的飛蛾已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為了一種象征,是為了追求光明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寫的雖然是“日”,但主要表達的卻是飛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熱的行為。

⑵ 因為前面所說的夸父和飛蛾都是為了后面的鋪墊而產(chǎn)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這句話,這才是作者要表達的重點,為著追求光和熱,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⑶ 這是本文要表達的中心,正是為了整個世界的光明和熱力,才會有飛蛾、夸父的犧牲行為,他們熱烈追求光和熱的行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為了整個世界不被黑暗所籠罩。

⑷ 《日》和《月》都是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完成的,當時抗戰(zhàn)正進入一個比較艱苦的階段,中華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殺浸淫。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千千萬萬不甘做亡國奴的人們,拿起武器,走上戰(zhàn)場,不怕犧牲。作者以飛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熱,象征志士仁人為祖國轟轟烈烈的獻身,贊美那些為了追求光和熱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人。

⑸ 月亮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處提到,如“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望著明月,總感到寒光冷氣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

⑹ 作者在前面已經(jīng)用了很多語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這里才會說出這句話,他表達了作者對光和熱的一種向往和渴求,與前面所寫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學家那樣只是歌頌月亮、贊美月亮。

⑺ 因為?娥也是為了某種理想,為了可以改變月光的冰冷,為了使這個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雖然作者用的是疑問的語氣,但是在?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⑻ 冷和熱是一種極強烈的對比,而事物在對比之下,特征才會更加明顯突出,這就是為什么作者會在不同的兩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樣的東西,正因為對光和熱的向往和追求,對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遠離寒冷和冰冷,遠離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別有深意地這樣寫。將兩篇文章貫通起來,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熱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短文兩篇》優(yōu)化測控

1、yáng héng hào jìn

2、答案舉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3、果實推開秋天的門,瑞雪推開冬天的門。

4、參考答案:假如我是畫家,我就要用一幅畫卷,描繪她神奇秀麗、雄偉壯觀的景色。(答案假設身份與后句表達內(nèi)容相符即可)

5、此文作于1942年,當時的中國大地正遭受日寇蹂躪,光明被黑暗所代替。千千萬萬不甘做亡國奴的人們,拿起武器,走上戰(zhàn)場,不惜犧牲。這兒的“飛蛾”,寄寓了作者的理想,象征著追求光明勇于獻身的美好人格。贊美“飛蛾”即是贊美那些為了追求光和熱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人。

6、參考答案:生命固然可貴,但與其茍且活在這“黑暗的寒冷世界”,不如頑強斗爭,追求光明與希望。即使為此犧牲,也再所不惜。表達出作者贊美抗爭精神,執(zhí)著追求光明,“雖九死猶不悔”的愛國情懷。

7、月亮帶給作者的最大感受是冰冷。文中多處提到,如“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月光冷得很”等等。這種意境讓人想起李商隱的“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蘇軾的“高處不勝寒”;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詩句。

8、?娥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娥為了某種理想,為了改變月光的冰冷,為了使這個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9、其實兩篇都表現(xiàn)了同樣的主題:對光和熱的向往和追求,對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遠離寒冷和冰冷,遠離黑暗和死亡。在那個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熱切盼望光明的到來。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1164981.html

相關閱讀:中考語文復習:《巴爾扎克葬詞》和《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比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