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屆高考語文模擬試題匯編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專題七 一般論述類文章
特別說明:因時間關系,本資料試題未經校對流程,使用時請注意。
一、【西安市2014高三一檢】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漢字的形聲相益和反切讀音(節(jié)選)
研究成果表明:文明發(fā)達較早地區(qū)產生的一些古老文字系統(tǒng),因所處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面貌與特征。同時,又因相關遠古族團大體相當?shù)纳鐣幕c思想認知水平,加之彼此間各種形式、各種渠道的溝通與交流,這些文字系統(tǒng)經歷了大體一致的源起與發(fā)展的歷程,即由初始的表意文字階段逐漸發(fā)展到表意、表音相結合的階段,此后,除少數(shù)特例之外,多數(shù)文字系統(tǒng)先后步入了單一表音的階段。
原始的漢字是依類象形的產物。中國史前考古資料所見,其刻畫于陶、石、龜、骨上的原初文字,主要是用作原始圖騰或神名的稱謂字以及律歷、度、量、衡制度所必需的基礎紀數(shù)字。前者一律刻畫于祭神禮器的特定部位,并在商代甲骨或殷周金文的族名徽號用字中可以找到它們的余緒,它們是多物崇拜的自然物的名字。后者多刻畫在廢棄的陶片上,其頻繁出現(xiàn)、重復使用的幾率高且形體簡單,古今相承,與商代甲骨、金文中的紀數(shù)字基本一致。目前所知,處在原始階段的古漢字,其通行的年代大概由距今七八千年至四五千年之間!逗鬂h書?律歷志》“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則算數(shù)之事生”等記載,與考古資料相互吻合。
完成于戰(zhàn)國時期的《易?系辭》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薄稘h書?五行志》《后漢書?律歷志》又有“籌,所以紀數(shù)”的記載,都表述了這樣的史實:結繩與籌策原是古代中國廣為流行的原始紀數(shù)工具,而原始數(shù)字系統(tǒng)即由仿象原始紀數(shù)工具創(chuàng)制而成。古代先賢以古漢字始于結繩(《易?系辭》)或“萬物之數(shù)因八卦而起”(八卦原是以籌策求取奇偶之數(shù)表示陰陽變化的游戲)的看法,都與古漢字基礎數(shù)字的形成密切相關。
形聲相益為漢字的發(fā)展開辟坦途。世間事物,有具象有抽象。初制文字的依類象形,只可施于前者,而于后者則無以為計。為擺脫這種困境,先賢開辟轉注與假借兩種途徑,把依類象形的名物字,通過轉折字義、或假借字音的方式,使之成為意義抽象的辭字。轉注與假借兩種手段的應用,為古漢字的發(fā)展找到了轉機。
事物是紛繁復雜的。譬如歸于同一品類但形近實異者(如古稱羽物的雞、鴉、鳩,古稱毛物的狼、狽、狐)比比皆是,而依類象形卻實難一一有所區(qū)分。另外,一個表意字,通過借其讀音用作多個辭字的情況,雖給書寫者提供了便利,卻為識讀者造成了麻煩。在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辭中,一種規(guī)避了上述弊端的新的漢字類型已經出現(xiàn),這就是古代學術界稱作“形聲相益”的文字。這種新的構字法或在表意字上附加聲符(如“鳥”加奚為“雞”),或在表音字(假借字)上附加形符(如“可”加水為“河”),形成形與聲相輔相成的形聲字。這種既有表意字用作形符或聲符并相互補充、相互增益的構字方式,為古漢字的發(fā)展辟出一條暢行無阻的大道。
1.下列有關內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所處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形成了文明發(fā)達較早地區(qū)產生的一些古老文字系統(tǒng)具有了各不相同的面貌與特征的特點。
B.用作神名的稱謂字全部刻畫于祭神禮器的特定部位,我們從甲骨文、金文的族名徽號用字中可以看到它們的影響。
C.《后漢書》“籌,所以紀數(shù)”記載表明籌策原是古代中國廣為流行的原始紀數(shù)工具,而原始數(shù)字系統(tǒng)即由仿象原始紀數(shù)工具創(chuàng)制而成。
D.既給書寫者提供了便利,又便于識讀者認讀的被古代學術界稱作“形聲相益”的文字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和周代的甲骨卜辭中。
2.下列對“漢字”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漢字有獨體字和合體字之分,獨體字多數(shù)是“依類象形”的產物,合體字則是以獨體字為基礎,由“形聲相益”的方式構成。
B.中國原初文字用途有兩種:一是用作原始圖騰或神名的稱謂字,二是用作律歷、度、量、衡制度所必需的基礎紀數(shù)字。
C.處在原始階段的古漢字,其通行的年代大概由距今七八千年至四五千年之間,典型的如6000年前半坡人創(chuàng)造的文字符號。
D.因為具象事物可以依類象形,抽象事物卻無法用圖畫文字表示,古代先賢開辟了轉注、假借法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古文字系統(tǒng)都由初始的表意文字階段逐漸發(fā)展到表意、表音相結合的階段,最后先后步入了單一表音的階段。
B.后世的考古資料證明,《后漢書?律歷志》“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則算數(shù)之事生”的記載是不夠客觀正確的。
C.歸于同一品類但形近實異者比比皆是,而依類象形卻實難——有所區(qū)分,而加上形旁或聲旁就能有效地區(qū)分了。
D.“形聲相益”的形聲字的構成有多條途徑,或為表意字附加聲符,或為表音字附加形符,或左形右聲,或上形下聲等等。
1、【答案】D
【解析】本題著重考查辨別、篩選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解題時,首先要確認與題目要求有關的信息區(qū)間,然后把所給選項與原文中的內容進行比照,最后緊扣語境結合題干中的要求準確篩選。D項的信息集中在最后一段中“在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辭中,一種規(guī)避了上述弊端的新的漢字類型已經出現(xiàn),這就是古代學術界稱作“形聲相益”的文字!笨芍狣選項“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和周代的甲骨卜辭中”錯,應是“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的甲骨卜辭中”。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對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層級為B級。此類題目大多從不同角度考查概念的含義,注意文中的細節(jié),通過比較來分析作答。A.合體字多是由“形聲相益”的方式構成的形聲字,還有一部分是由幾個象形符號組成的會意字。B.第二段開頭第一句說“原初文字,主要是用作原始圖騰或神名的稱謂字以及律例、度、量、衡制度所必須的基礎紀數(shù)字”!爸饕怯米鳌闭f明還有其他的用途,選項B縮小了范圍。D項說“轉注、假借法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說法錯誤。從文本的最后一段“雖給書寫者提供了便利,卻為識讀者造成了麻煩!笨芍。
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解答此類題,應根據(jù)選項確定原文信息所在,然后將選項與原文內容比對,注意瞻前顧后做出正確判斷。A項擴大了范圍,相關原文信息在第一段最后一句“此后,除少數(shù)特例之外,多數(shù)文字系統(tǒng)先后步入了單一表音的階段!盉項應是客觀正確的。原文信息在第二段最后一句“《后漢書?律歷志》“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則算數(shù)之事生”等記載,與考古資料相互吻合。”D項從最后一段“這種新的構字法或在表意字上附加聲符(如“鳥”加奚為“雞”),或在表音字(假借字)上附加形符(如“可”加水為“河”),形成形與聲相輔相成的形聲字!笨芍温曌值臉嫵芍挥袃蓷l途徑,選項中的后兩種是形聲字的類型。
二、【湛江市2014年普通高考測試題】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題。
文學虛構的人類學價值(節(jié)選)
賀曉武
只要提到“虛構”,自然而然,我們就想到“真實”,從古典文學一直到十八世紀,“虛構”作為“欺騙”的意思,總是附屬于神學或者認識論的框架內。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文學虛構才得到承認并被推崇。
德國文學理論家沃爾夫岡?伊瑟爾對此做出了理論貢獻,他指出“虛構”不具有本體性的意義,只不過具有重要的功能而已。文學虛構既然是語言,就必然具有語義學的意義,同時,它還是審美交流的工具,在我們的生活里以及追求人生意義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然而,不只是這些,文學虛構最有價值的還在于它具有人類學的功能,能讓我們認清現(xiàn)實獲得真實感。伊瑟爾把文學虛構與“現(xiàn)實”和“想象”相提并論,指出這三者是形成千變萬化的文學文本最重要的因素。當然,“真實”不是科學意義上能經試驗證明,而是一種情感真實,或者說具有一種真理性的“真實”,是讓我們看清這個現(xiàn)實中看不清楚的事物,這是一種基于現(xiàn)實又超越現(xiàn)實的“世界”。因為只有經過人的眼光,經過文學家的重新虛構,“文本世界”對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才有價值和意義,才有真理性和倫理性。
文學虛構之所以具有人類學的價值,是它不同于宗教和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虛構,比它們更具有解放和超越的能力。
首先,在基督教傳統(tǒng)中,“上帝”這個形象是經過多重虛構形成的。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證明了宇宙的浩瀚無邊和人類世界的狹小偏窄,然而宗教虛構對人類仍然具有價值和意義。但是,我們要看到宗教虛構的巨大缺陷,它的和諧虛構在很大程度上使人類滿足于虛假的幻象。相比之下,文學虛構比宗教更有價值,這是英國作家毛姆深刻地指出過的事實!懊總藝術家都希望有人相信他,但對那些拒不接受他的人也不發(fā)火。上帝卻沒有這樣通情達理,他渴求被人信仰,其迫切程度簡直會讓你覺得他似乎需要你的信仰來證明他的存在似的!保罚┰谔摌嬜髌分衅鸶拘宰饔玫膶徝荔w驗,是以神圣感為特征的生命意識的自覺;然而宗教中卻含有政治的權力因素,它是以控制和束縛人們?yōu)橹饕康摹?br>其次,意識形態(tài)的虛構更是一種和諧的虛構,在它的籠罩下,我們往往很難掙脫它的嚴絲密封的控制,也難以認清它無孔不入的本性。而在文學虛構的世界里,我們會以“置身其中和置身其外”的雙重視角來重新體驗這個世界。欣賞作品時我們會把主人公的命運和情感移情到自己的身上,從而潛移默化地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不再固守以前的生死觀,這樣,我們的生活無形中得到改變!拔覀冊诟淖冏约旱耐瑫r,也以一種極好的間接的方式改變了世界。”(弗蘭克?克默德)伊瑟爾正確地指出,文學虛構行為的選擇、融合和自我揭示能力,使我們看到意識形態(tài)的破綻,因而能夠不被蒙騙。
文學虛構是人類自古以來就具有的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和屬性,不但給困境中的人們以慰藉和希望,而且能夠刺破意識形態(tài)虛構和宗教虛構的欺騙性和虛幻性!吧婕叭祟惖囊磺卸际莿(chuàng)造出來的;只有當人用豐富的想象力打開大門,使人們得以進入已創(chuàng)造的世界后,他們才能懂得,為什么宗教和政治組織如此害怕這種創(chuàng)造過程,并尋找一切借口去限制、控制或鏟除它!保ㄖZ思洛普?弗萊)弗萊的文學人類學見解是深刻的,人類的自我理解和解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夠穿透“假象”的文學虛構實現(xiàn)的。
12-13題為,請在答題卡“答題區(qū)”作答。(12題選對兩項給5分,選對一項給2分,多選不給分)
12.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5分)
A.沃爾夫岡?伊瑟爾認為,“虛構”不具有本體性的意義,但具有重要的功能。
B.通過文學虛構獲得的真實感,一種基于現(xiàn)實又超越現(xiàn)實的“世界”。
C.“文本世界”經過了文學家的重新虛構,因而就對現(xiàn)實世界產生了價值和意義。
D. 宗教虛構對人類的價值和意義,是它能較大程度地使人類滿足于虛假的幻象。
E. 欣賞文學作品往往能改變人們的生活,也間接得地改變了世界。
13.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 文學虛構具有語義學的意義,是一種審美交流的工具,在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B. 文學虛構能使人們認識到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破綻,從而能夠不被蒙騙。
C. 文學虛構的世界,人們既要“置身其中”,又要人們“置身其外”才能重新體驗。
D. 文學虛構能夠穿透“假象”, 在很大程度上能幫助人類實現(xiàn)自我理解和解放。
14.根據(jù)文意,文學虛構的人類學價值是什么?(4分)
12.【答案】C、D。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項把“文學家的重新虛構”說成是“‘文本世界’對現(xiàn)實世界產生價值和意義”的充分條件,而原文中它只是“對現(xiàn)實世界產生價值和意義”的必要條件;D項是強加因果,前后兩個分句在原文中是轉折關系。)
13. 【答案】C。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篩選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既要……又要……”屬于無中生有,原文是“我們會以“置身其中和置身其外”的雙重視角來重新體驗這個世界”)
14. 【答案】文學虛構不但能給困境中的人們以慰藉和希望,而且能夠刺破意識形態(tài)虛構和宗教虛構的欺騙性和虛幻性。(每方面2分)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回答這類題,一是要注意分析好文章層次,分幾個小層次說的;還要注意抓住中心句和關鍵句,特別是別人的觀點。
三、【2014年湖北省高考語文模擬試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9分)
神韻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為清初王士禎所倡導,在清代前期統(tǒng)治詩壇達百年之久。
王士禎之前,雖有許多人談到過神韻,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神韻的概念并沒有固定的、明確的說法,只是大體上用來指和形似相對立的神似、氣韻、風神等一類的內容。到王士禎時,他才把神韻作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來。王士禎所提出的神韻說的根本特點是,在詩歌的藝術表現(xiàn)上追求一種空寂超選、鏡花水月、不著形跡的境界。
神韻為詩中最高境界,王士禎提倡神韻,自無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韻。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詩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遠,曰長,曰雄渾,曰飄逸,曰悲壯,曰凄婉。”可見神韻并非詩之逸品所獨有,而為各品之好詩所共有。王士禎將神韻視為逸品所獨具,恰是其偏失之處。
王士禎對嚴羽的“以禪喻詩”或“借禪喻詩”深表贊許,同時更進一步提倡詩要入禪,達到禪家所說的“色相俱空”的境界。他說:“嚴滄浪以禪喻詩,余深契其說;而五言尤為近之!边說:“詩禪一致,等無差別。”他認為根植于現(xiàn)實的詩的“化境”和以空空為旨歸的禪的“悟境”,是毫無區(qū)別的,而最好的詩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逸品”。從詩歌反映現(xiàn)實不應太執(zhí)著于實寫這一點講,他的詩論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從根本上來說,他是以遠離現(xiàn)實為旨歸的。
關于詩歌風格,王士禎推許“沖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渾”“勁健”“豪放”“悲慨”等。他反對詩歌“以沈著痛快為極致”,一再強調嚴羽的“言有盡而意無窮”和司空圖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等,并認為“唐詩主情,故多蘊藉;宋詩主氣,故多徑露”。最明顯的是他對幾首詠息夫人的詩的評論,有評論認為杜牧的“至競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是“正言以大義責之”,他頗不贊成;他認為只有王維的“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才“更不著判斷一語,此盛唐所以為高”。正因為如此,所以王士禎撰《唐賢三昧集》時,競不選李白、杜甫的詩。
在王士禎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復古主義運動,言必漢、魏、盛唐,造成了詩走向膚廓、貌襲的流弊,而公安派矯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淺率。王士禎企圖矯正兩派之失,提倡神韻說,倡導詩應清遠、;中淡、超逸,在表現(xiàn)上應含蓄、蘊藉,片面強調詩的空寂超逸、鏡花水月的境界,這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同時他反對現(xiàn)實性強的詩歌及“沈著痛快”、酣暢淋漓的風格,抹殺了詩歌積極的社會作用,這又導致詩歌走上了脫離生活、脫離現(xiàn)實的道路。
(節(jié)選自2014年《詩歌美學》第1期,有刪改)
6.下列關于“神韻說”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神韻說是清初王士禎倡導的在清朝前期統(tǒng)治詩壇達百年之久的一種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
B.神韻說強調在詩歌的藝術表現(xiàn)上要追求一種空寂超逸、鏡花水月、不著形跡的境界。
C.神韻說推崇“沖淡”“自然”“清奇”的創(chuàng)作風格,反對“雄渾”“勁健”等風格。
D.神韻說導致詩歌走上脫離生活、脫離現(xiàn)實的道路,這抹殺了詩歌積極的社會作用。
7.下列詩句中,符合“神韻說”的創(chuàng)作主張的一項是
A.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
B.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柳宗元《漁翁》)
C.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
D.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8.下列推斷,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一種文學理論的提出離不開前人的理論基礎,“神韻說”的提出就是如此。
B.在詩歌創(chuàng)作主張上,王士禎和嚴羽有同有異,相同點是都主張含蓄蘊藉的創(chuàng)作風格。
C.“神韻說”盡管也有不足之處,但在清代前期的詩壇上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一一種創(chuàng)作理論。
D.同是詠息夫人的詩歌,王士禎認為從詩歌的主旨考慮,杜牧的詩比不上王維的詩。
6.【答案】)D
【解析】條件和結果顛倒,原文最后說的是“他反對現(xiàn)實性強的詩歌及‘沈著痛快’、酣暢淋漓的風格,抹殺了詩歌積極的社會作用,這又導致詩歌走上了脫離生活、脫離現(xiàn)實的道路”。
7.【答案】B
【解析】“神韻說”強調含蓄、蘊藉,只有B項符合這一要求。
8.【答案】D
【解析】王士禎是從詩歌的含蓄、蘊藉這個角度來評價杜牧和王維的詠息夫人的詩的。
四、【淮南市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文化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沒有人能夠超越文化而存在。文化就是創(chuàng)造,每一種文化都體現(xiàn)了人類的智慧。人類的發(fā)展史就是文化創(chuàng)造的歷史,沒有創(chuàng)造也就沒有了文化的生命。文化既有開放性,也有封閉性。各種文化之間,既可以融合,也會發(fā)生沖突。人類創(chuàng)造了文化,文化也改造了人類。文化具有穩(wěn)定性,又能夠與時俱進。文化是一個永遠也說不完的話題。
中國是龍的國家,中華民族被稱為“龍的傳人”。龍能騰空潛水,能升天入地。龍究竟長的什么樣呢?誰也沒有見過。其實,龍是中國先民的一種圖騰。在甲骨文里,龍字有幾十種寫法。最早記錄龍的書是《易經》,有“飛龍在天”“龍躍于淵”的記載。后來,經過數(shù)千年的演化,關于龍的傳說,越來越豐富。過去有一種觀點,認為龍是單一形態(tài),有一種標準化的、規(guī)范化的、統(tǒng)一化的龍,上下幾千年,一以貫之。其實,歷史上并不存在固定不變的標準龍,并不存在固定形態(tài)和模式的龍。今天人們常見的龍,多半是宋元明清時代的龍,這種龍是在上下幾千年間演變形成的,既不是龍的原初形態(tài),更不是龍的惟一形態(tài)。發(fā)展變化才是龍的本性。
龍的起源發(fā)展,大體上是與中華文明同步前進的。北京大學的龍文化專家王東先生認為,按其來龍去脈,大體分為四大階段:第一階段,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中華文明起源期,大體相當于通常所說的炎黃時代,存在著十來種原龍形態(tài),是古代民族融合的象征,成為中國原始國家起源的文化標志。第二階段,公元前1000年前后的中華文明雛形期,大體相當于夏、商、周三代的殷周之際。這時期的夔龍“頭上有角,身體能飛”,作為龍的雛形已成,并成了中國古代民族融合和國家的文化象征。第三階段,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元年前后的中華文明定型期,從春秋戰(zhàn)國到秦漢之際,這一時代龍走向基本定型的飛龍形態(tài),并成為中國古代文明與中央集權國家的文化象征。第四階段,公元1000年前后的中華文明轉型期,大體相當于中國封建社會的兩宋時代,這一時代龍向著二元格局的黃龍形態(tài)發(fā)展:一方面龍更多地成為國家意識的皇權的象征,另一方面在民間社會心理中龍成為與農業(yè)農民休戚相關的水神象征。
如果說近現(xiàn)代是第五個階段的話,那么今天的龍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現(xiàn)代復興的象征。陳富成先生認為,龍紋演化基本沿著一條主線進行,即蛇龍──夔龍──應龍──蒼龍──黃龍。定型后的龍的特點是:牛首、象鼻、鹿角、馬鬣、牛耳、蛇身、鱷棘、鷹爪、魚尾。龍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和聰明智慧,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理想。
1.下列關于文化的相關特點,表述不準確的一項是 ( )(3分)
A.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由文化決定的,沒有人能夠超越文化而存在,文化就是創(chuàng)造,文化創(chuàng)造了人類。
B.所有文化都體現(xiàn)了人類的智慧,既有開放性,也有封閉性,既可以融合,也會發(fā)生沖突。
C.文化是穩(wěn)定性與可變性的對立統(tǒng)一,某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它會相對穩(wěn)定,但同時又能夠與時俱進。
D.人類的發(fā)展史就是文化創(chuàng)造史,文化創(chuàng)造的歷史就是人類發(fā)展史,兩者相互依存,沒有創(chuàng)造就沒有了文化的生命。
2.下面說法與原文信息相符的一項是 ( )(3分)
A.中國是龍的國家,中華民族被稱為“龍的傳人”。正因為龍能騰空潛水,能升天入地,因而被中國先民視為圖騰。
B.龍成為中國古代民族融合和國家的文化象征的中華文明雛形期相當于夏、商、周三代的殷周之際,這時期的夔龍“頭上有角,身體能飛”,作為龍的雛形已成。
C.龍并非單一形態(tài),也不存在一種標準化的、規(guī)范化的、統(tǒng)一化的龍,發(fā)展變化是龍的本性,最終形成了相對較為固定的形態(tài)。
D.陳富成先生認為:龍紋演化基本沿著一條主線進行,即蛇龍──夔龍──應龍──蒼龍──黃龍;定型后的龍的特點是:牛首、象鼻、鹿角、馬鬣、牛耳、蛇身、鱷棘、鷹爪、魚尾。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龍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和聰明智慧,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非凡的創(chuàng)造了和審美理想,足以證明文化就是創(chuàng)造,并充分體現(xiàn)了人類的智慧。
B.文化具有穩(wěn)定性,又能夠與時俱進,龍的起源發(fā)展,大體上是與中華文明同步前進的。北京大學的龍文化專家王東先生和陳富成先生充分論證了這一觀點。
C.據(jù)龍文化專家王東先生的觀點,龍的起源發(fā)展,按其來龍去脈,大體分為四大階段。前三個階段龍的形態(tài)呈現(xiàn)為一元格局,只在第四階段龍向著二元格局的黃龍形態(tài)發(fā)展。
D.定型后的龍的特點是:牛首、象鼻、鹿角、馬鬣、牛耳、蛇身、鱷棘、鷹爪、魚尾,可見 牛、象、鹿等動物都為人們所喜歡,然而它們中的任何一種都不可能取代龍在中華民族的地位。
1、【答案】 A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理解)。該題選項的信息均來自文本第一段。A項中的“人類創(chuàng)造文化”并非“文化創(chuàng)造人類”,原文有“文化也改造了人類”的信息。
解答概念理解是否準確的題目,要讀懂文章的基本內容,找出選項相對應的內容區(qū)域,依次篩選。注意變形。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分析綜合
A項屬于強加因果,信息來源于文本第二段前幾句話,“龍能騰空潛水,能升天入地”直接作為事實呈現(xiàn)顯得牽強;B項信息來源于第三段中間“第二階段,公元前……”,原文是“大體相當于”,并非“相當于”;D項并非都是陳富成的觀點,注意原文“定型后……”前的句號。
3、、【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根據(jù)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像”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分析綜合)。陳富成的觀點并未證明龍的起源發(fā)展與中華文明同步前進。該項信息源于第三段。A項信息源于文本對后一句;C項信息源于第三段;D項信息源于第四段。
五、【吉林省長春市2014屆高三第一次調研測試】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其所追求的目標都是真實,唯獨藝術不以真實為目標,藝術傾向理想,故與現(xiàn)實是有距離的,藝術以“似與不似”為目標,不能似,亦不能不似。
  藝術批評與藝術不同,仍應以真實為目標?嵩u、惡評、艷評、俗評,包括藝術批評的娛樂化,都與真實遠矣,因而有“失語”之類對藝術批評的批評,包括對藝術批評目的庸俗化的質疑,尤其“孔方兄”的不期而至,更導致藝術批評的矮化,也使藝術批評已完全沒有尊嚴可言。
  藝術批評的所謂真實是有條件的,它并不期待藝術批評與藝術的完全重合。中國古代有“詩無達詁”之說,而在西方則有“有一千個莎士比亞,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之謂。可見,對藝術批評的期許,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一直是很理性的。所謂“失語”應當是指藝術批評借助對藝術批評對象的杜撰,實現(xiàn)與批評對應的批評對象風馬牛不相及的目的!笆дZ”之失,失在作偽。
  藝術批評亦有與藝術近似的一面,因為藝術批評也有理想,因此嚴肅的可正面評價的藝術批評,除卻客觀與公正之外,還須超越藝術,即超越批評的對象,在理想的層面上引導藝術,純化藝術,端正藝術。對藝術批評“失語”的批評應當是指藝術批評對這一目標的偏離。
但是藝術批評的真實依然是可以期待的,這里的所謂真實只是相對意義的存在,不是指藝術批評與藝術批評對象之間的完全重合,僅限于藝術批評與批評對象可以相互印證,而且是在一定程度、一定情景下的有限印證。它大致指向是與非、美與丑、善與惡、雅與俗、虛與實這些曾經以時序指向圖騰、宗教、權力、風俗等等以及其他歷史存續(xù)的社會意識。所有藝術批評一直圍繞著這些意識形成歷史波瀾,并且衍生出諸如簡與繁、浮華與質樸、感性與理性、現(xiàn)實與非現(xiàn)實、繼承與革新等等與形象相關、用于藝術批評的標準和規(guī)則。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區(qū)域之間還存在不同的批評標準和不同的批評方式,即使是同一民族、同一信仰、同一區(qū)域,其批評的標準與方式亦是變化的。不僅如此,古今之間,中西之間,還存在孰是孰非、孰輕孰重的爭斗。這些既是藝術批評的背景,亦是藝術批評的現(xiàn)實。藝術批評的“失語”認真追究起來,其背后不只有批評道德的侵蝕,亦還有批評素質的掣肘,也許后者才是“失語”的更為深刻的原因。
藝術批評的真實性從理想的層面看,并不虛妄,它可以感知,可以體悟。今日中國藝術最切近的目標應當是如何回應21世紀人類共同理想的文化自覺,中國文化必須實現(xiàn)歷史性的超越。使中國文化成為人類文化中最為生動、最少偏頗、最富親和力的一部分,這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責任和使命,也是中國藝術的責任與使命,當然也是中國藝術批評的責任與使命。
(節(jié)選自《光明日報》2014年12月2日)
1. 下列關于“失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失語”既指藝術批評本身存在的不足,也是對存在著不足的藝術批評的批評。
B. 酷評、惡評、艷評、俗評和藝術批評的娛樂化等,都屬于藝術批評的“失語”。
C.“失語”是一種作偽,目的是使藝術批評同與其對應的批評對象之間沒有聯(lián)系。
D. 除了批評道德的侵蝕會造成“失語”,更為深刻的原因還在于批評素質的掣肘。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藝術不以真實為目標,而藝術批評仍以真實為目標,當藝術批評偏離或遠離真實時,就會出現(xiàn)“失語”之類的批評。
B. 藝術批評的真實并不要求藝術批評與藝術重合,但這種有條件的真實并不是說可以借助杜撰批評對象去作藝術批評。
C. 藝術批評和藝術都有理想,因此藝術批評不僅要客觀公正,還要超越藝術,在理想的層面上引導、純化和端正藝術。
D. 簡與繁、浮華與質樸、感性與理性、現(xiàn)實與非現(xiàn)實等等與形象相關、用于藝術批評的標準和規(guī)則都由藝術批評衍生。
3. 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金錢的介入使藝術批評已完全沒有尊嚴可言,只要藝術批評能夠不受金錢的干擾,就能夠保持真實并重獲應有的尊嚴。
B. 不同民族、信仰或區(qū)域之間存在著批評標準和方式的不同,即使民族、信仰或區(qū)域相同,其批評標準和方式也有變化。
C. 在藝術批評的標準和方式上,古今之間、中西之間存在是非輕重的爭斗,這是藝術批評的背景之一,也是其現(xiàn)實之一。
D. 今天的中國、中國藝術和藝術批評的責任和使命,是使中國文化成為人類文化中最生動、最少偏頗、最富親和力的部分。
1.【答案】D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義的能力。
將“也許后者才是”(第6段中)的或然判斷誤為“還在于”的實然判斷。曲解原意。
2.【答案】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偷換概念。選項中后一個“藝術批評”不同于原文的“嚴肅的可正面評價的藝術批評”。
3.【答案】A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只要……就……”的說法不僅絕對而且無據(jù)。
六、【皖西四校2014高三期末考試】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黔中第一奇跡”:千年“紅崖天書”可破譯
被譽為“黔中第一奇跡”的紅崖古跡,位于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境內的斷橋鄉(xiāng)龍爪村東南的曬甲山西側巖壁上。該石壁長約100米、高3米,分布有20余個非鐫非刻、非陰非陽、似隸非隸、似篆非篆、形若古文的圖畫符號,字跡紅艷似火,由于無人能識,更難解其意而被人們稱為“紅巖碑”、“諸葛碑”,曬甲山也常被人們稱之為“紅巖山”。
公元1500年(即明弘治十三年),在《貴州圖經新志》中記載:“紅巖山,在永寧州西北八十里。近山間居民,間聞洞中有銅鼓聲,或巖上紅光如火,則是年必有瘴癘。世傳以為諸葛武侯駐兵息鼓之所!
公元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貴州普安州(今盤縣)詩人邵元善認為,這是“諸葛亮與夷人詛盟的圖譜”。他在《詠紅巖》詩中寫道:“紅巖削立一千丈,刻劃盤回非一丈。參差時作鼎鐘形,騰躑或成飛走象。諸葛曾聞此駐兵,至今銅鼓有遺聲。即看壁上紛奇詭,圖譜渾疑尚詛盟!奔醇t崖所謂“天書”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時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結下的詛咒盟誓的石碑。于是,也有了貴州巡撫郭子章在明萬歷年間撰寫的《黔記》中關于“永寧有諸葛碑”的文字記載。
公元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永寧州團首羅光堂想要拓印一大批紅崖天書,送給頂頭上司,便命令工匠用桐油拌石灰涂凸字面,使字變成陽文進行拓印,之后又命令工匠用錘鉆將桐油石灰鏟平,讓人參照還殘留的某些筆畫,隨意亂刻上一些似文似圖的字,使紅崖天書的本來面目被徹底破壞。自明朝弘治初年起,500年多來參與破解研究的人很多,卻都存在諸多破綻或難以讓人信服的地方,真正具有說服力,并能夠得到絕大多數(shù)專家學者認可的破譯卻始終沒有出現(xiàn)。
從2004年起,為組織編寫好全國政協(xié)交辦的《仡佬族百年實錄》一書,遵義市政協(xié)組織和委托貴州省仡佬學會的部分同志參加本書的編輯出版工作,同時,對有仡佬族居住的地方進行了大量調查和考察工作。2008年8月,貴州省仡佬學會的專家學者終于在黔北仡佬族民間發(fā)現(xiàn)了一部用漢字和仡佬古文字符號對應記述仡佬族歷史文化的手抄本——《九天大濮史錄》。
《九天大濮史錄》主要記載了仡佬先民的起源、建國、興衰經過及南宋以前一些重要歷史人物對仡佬先民的評說。文獻中還對仡佬先民發(fā)現(xiàn)酒、茶、朱砂、水銀的歷史作了較為詳細的記載,包括??、夜郎國建立的背景、經歷的時限、大致范圍等,是較為難得的歷史資料。
據(jù)各類文獻資料記載,古代西南地區(qū)卜人勢力范圍極廣,號稱“百濮”,他們劈草開荒,強悍忠義,倡和合,興巫道,固立天下,加之最早經營朱砂、水銀、酒、茶、銅、鐵、焰火等,民富國強,被人們呼之為“天之子,人中精”,作為其后裔的仡佬族,民間也一直有“天書”的傳說,因此,傳說中的“天書”實為仡佬先民的古文字。
根據(jù)“紅崖天書”記載的內容看,結合仡佬古文獻資料的記載,專家推斷:“紅崖碑”的形成應為夜郎國初期竹王的子女所為,書寫的時間是在公元前468年(即周貞定王元年)夜郎國首任國王李竹王離世之時,距今約2500年時間。也就是說,“紅崖天書”很可能是居夜郎國柯王府的竹王子女祭祀夜郎竹王亡靈的一塊碑文。
(作者程偉光、鄭繼強,選自2014年5月20日《光明日報》,有刪改)
1.“紅崖天書”真正成為“黔中第一奇書”理由的一項是(3分)
A.幾百年來,參與破解研究“紅崖天書”的人很多,但卻沒有較為統(tǒng)一的破譯。
B.“紅崖天書”在一塊長約100米、高3米地土紅色石壁上,分布多個圖畫符號。
C.近山間居民,間聞洞中有銅鼓聲,或巖上紅光如火,則是年必有瘴癘。
D.根據(jù)“紅崖天書”所處的地域位置看,屬古夜郎國21府之一的柯王府。
2.下列對文意的概括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永寧州團首羅光堂為了弄清“紅崖天書”真相,命工匠用桐油拌石灰涂凸字面,使字變成陽文進行拓印,又命令工匠用錘鉆將桐油石灰鏟平。
B.貴州巡撫郭子章關于“永寧有諸葛碑”的文字記載,主要是根據(jù)《貴州圖經新志》中“世傳縱為諸葛武侯駐兵息鼓之所”的敘述。
C.貴州省仡佬學會的專家對貴州省內有仡佬族居住的地方進行了調查和考察,發(fā)現(xiàn)了一部記述仡佬歷史文化的手抄本《九天大濮史錄》。
D.如果嘗試用仡佬文字解讀“紅崖天書”,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研究夜郎歷史,進而為掀開神秘夜郎王國的面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據(jù)。
3.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解讀,沒有錯誤的一項是(3分)
A.《九天大濮史錄》談到了仡佬先民發(fā)現(xiàn)酒、茶、朱砂、水銀的歷史,主要記載了仡佬先民的起源、建國、興衰經過及南宋以前仡佬先民對一些重要歷史人物的評說。
B.我們對“夜郎自大”的理解不應僅僅停留在成語的概念上,“夜郎”作為一個國家應當存在,而且經濟在當時較為發(fā)達,竹王為夜郎國首任國王,逝世距今約2500年。
C.據(jù)專家考證,被人們呼之為“天之子,人中精”的西南地區(qū)卜人后裔的仡佬族在民間一直有“天書”的傳說,“紅崖天書”實為仡佬先民的古文字。
D.貴州獨具魅力的“紅崖天書”,自清代以來,數(shù)百年間,不斷有學者對其考察研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破譯熱潮。
1.【答案】A
【解析】根據(jù)文章第四段最后一句可得知
2.【答案】D
【解析】A不是為了弄清真相,主要是想送給頂頭上司;B不是《貴州圖經新志》,而是《詠紅巖》;C有仡佬族居住的并不限于貴州省境內
3.【答案】B
【解析】A一些重要歷史人物對仡佬先民的評說;C據(jù)各類文獻資料記載,不是專家考證;D清代改為明代
七、【成都七中高2014級高三下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9分,每小題3分)
“客家”一詞,在客家語與廣東方言中均讀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戶”之義。客家人是漢民族的一個南方分支,其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去的。據(jù)考證,客家人的先民,有過六次大規(guī)模的南遷:
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guī)X,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qū))。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后,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shù),成為首批客家人?br>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地區(qū)。稍后,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一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地區(qū)。
第三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災難,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逃。唐末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逃入閩粵贛地區(qū)。
第四次南遷是宋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庾嶺,入南雄、始興。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從莆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臺諸地以及粵中和粵北一帶遷徙。這次大規(guī)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為“西進運動”。四川客家基本上來源于這次“西進運動”。當時四川人口因戰(zhàn)亂、瘟疫以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湖廣填四川”。
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為避戰(zhàn)亂,有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除以上六次大規(guī)模的南遷外,中原漢人也有因旱災水災逃荒而南遷者,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游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qū)的,但并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他們中只有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才被稱為客家人。
客家人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經濟比較發(fā)達的中原地區(qū)向人煙稀少、經濟落后的偏遠荒蠻地區(qū)遷移的。這些來自中原漢族的客家先民們,在辛勤耕耘創(chuàng)立新的家園的過程中,不斷與南方的百越族融合,不僅形成了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群體,而且創(chuàng)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他們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始終崇尚華夏正統(tǒng)文化,崇尚詩禮傳家,極為注重對傳統(tǒng)、文化、語言、習俗、信仰和觀念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樣式、習俗、信仰和觀念緊密團結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從當?shù)厣贁?shù)民族中汲取養(yǎng)分,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
客家人特別崇尚華夏正統(tǒng)文化。如果你有機會翻開客家人的族譜,或者觀賞客家民居的門聯(lián),會發(fā)現(xiàn)各家各戶都有著中原的郡望。他們恪守中華民族共有的禮樂教化,弘揚愛國家愛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图胰颂貏e看重讀書人。家境再困難,也要供子弟讀書。為了光耀門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來培養(yǎng)子弟讀書?图胰酥v究一個“義”字,即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他們認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須面對重重困難,團結互助尤為重要。所以,他們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鄉(xiāng)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誠團結?图胰诉有崇尚節(jié)儉的美德。
中國的語言主要分為五大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及印歐語系。其中,漢藏語系中包含了我國主要的語言:漢語。至于客家話是屬于哪一個語系,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它屬于漢語十一支系之一;也有人認為,它起源于原始阿爾泰民族的通古斯語。但無論它屬于哪一個語系,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它來源于最遠古的中原的語言,因為時至今日,在客家話中仍能找到許多中原古音。
5.下列對“客家人”這個概念解說最準確的一項是( )
A.原本生活在中原和黃河流域,由于種種原因南遷渡江至閩、粵、贛、川、湘、桂、臺等地去生活和繁衍生息的漢人。
B.祖先源自中原,歷史上因征戰(zhàn)、避亂及人口繁衍等原因而南遷的漢人中屬于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
C.生活在閩、粵、贛等地,特別崇尚華夏正統(tǒng)文化、特別重視教育、特別節(jié)儉、特別講究義氣、特別團結互助的漢人。
D.從秦始皇時代到19世紀中葉,從中國北方遷徙到中國南方的大批特別崇尚華夏正統(tǒng)文化、強調團結和節(jié)儉的漢人。
6.對客家人群體在形成過程中先后幾次大規(guī)模南遷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秦始皇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先后兩次派兵南下,秦滅亡后南下的秦兵留于當?shù),成為最早的客家人?br>B.東晉和唐代的動亂時期,中原戰(zhàn)亂頻仍,部分中原人為逃避戰(zhàn)火蹂躪而南逃到比較荒僻的閩粵一帶。
C.金兵入侵,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南方各地;元軍大舉南下,又迫使贛南、粵東等地的客家人大規(guī)模遷徙。
D.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在明末清初因人口繁衍,生存的物質條件不足,于是向川、湘、桂、臺等地遷徙。
7.對文章中相關信息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客家話屬于漢語十一支系之一,來源于最遠古的中原的語言。
B.客家人特別注重保持方言鄉(xiāng)音,使得中原古音在客家話中得以保留。
C.客家人并非所有從中原南遷的漢人,它只包括閩、粵、贛地區(qū)的人。
D.不斷與南方百越族的融合,是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主要的文化基礎。
5.【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綜合能力。客家人是漢民族的一個南方分支,其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去的。但并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他們中只有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才被稱為客家人。 A原本生活在中原和黃河流域,擴大了范圍。C生活在閩、粵、贛等地,不符合南遷的漢人這一特征D從中國北方遷徙到中國南方的大批特別崇尚華夏正統(tǒng)文化、強調團結和節(jié)儉的漢人,擴大了范圍。只有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才被稱為客家人。
6.【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據(jù)文章對客家人的定義,建炎南渡,流移太湖流域一帶的漢人,雖來自中原,卻不屬于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不屬于客家人的遷移;元軍大舉南下,大量南逃的江浙及江西宋民,本來是南方人,不屬于客家人的遷移。
7.【答案】B。
【解析】客家人特別注重保持方言鄉(xiāng)音,原文無依據(jù)。
八、【泰安市2014屆高三上學期期末檢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現(xiàn)代新儒家”的困境和理論局限
所謂“現(xiàn)代新儒家”,是由一批抱持傳統(tǒng)文化本位主義立場而又具有現(xiàn)代經世意識的知識分子所建立的、力圖通過吸納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學以抗拒全盤反傳統(tǒng)思潮的攻擊、尋求中國現(xiàn)代化理想道路的思想流派。這個思想流派是在儒學受到全面批判處于“花果飄零”時期在中國曲折成長起來的。從思想發(fā)展的背景看,現(xiàn)代新儒學主要是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興起的全盤反傳統(tǒng)思潮(實質上是全盤西化思潮)以及社會主義一共產主義思潮的“文化回應”。這一思潮大體肇始于20世紀20年代的“科玄論戰(zhàn)”,奠基于張君勱、熊十力,系統(tǒng)化于牟宗三的“新心學”和馮友蘭的“新理學”,而普及于20世紀80至90年代的國際新儒學思潮,F(xiàn)代新儒家做了許多理論創(chuàng)新工作,其中最有成效的是熊十力、牟宗三和馮友蘭。熊、牟二氏弟子眾多,在臺港形成一大學派,其理論臻于精密;馮友蘭則是孤將獨帥,雖有弟子而未成軍立派,雖有理論而未臻精密。
然而,現(xiàn)代新儒家的理論具有明顯的時代局限和嚴重的理論缺陷:第一,他們懷有過多的悲情意識,因此不能客觀理性地評價馬列主義與共產主義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也不能全面公正地認識與解釋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缺陷以及西方新學的精華。第二,他們試圖純粹從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開出或轉出原本沒有或極其貧乏的
資源(諸如民主政治、現(xiàn)代科學與知識論)的努力是事倍功半的,在理論上充滿矛盾與困惑。第三,他們雖然有“援西入儒”的思考,但他們對西方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根本精神的認識是不深刻的。例如牟宗三提出“本內圣開出新外王”的命題,僅從外王的制度之用去理解西方民主價值觀,就反映了其固守傳統(tǒng)不求變道的思想局限。第四,他們具有強烈的道統(tǒng)觀念和衛(wèi)道意識,缺乏新時代應有的博大胸懷和融攝多元文化的氣度,因而在理論上表現(xiàn)為相當程度的主觀獨斷性和排他性。至于馮友蘭的“新理學”,更是一個粗糙而非精密的、矛盾而非一貫的理論體系。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其人生遭遇了過多的政治運動和思想批判運動,因而干擾了他的“精神反思”,同時也由于馮氏在創(chuàng)建“新理學”過程中深受西方知識論和邏輯實證論的影響,過分注重了對理學概念的抽象分析而忽略了對儒學道德人文精神的闡發(fā)。因此,現(xiàn)代新儒學還只是應對型、精英型的,稱不上是變革型、大眾型的。
(節(jié)選自2014年10月31日《北京日報》)
6.關于“現(xiàn)代新儒家”,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心存?zhèn)鹘y(tǒng)文化本位主義立場并具有現(xiàn)代經世意識的知識分子所建立的思想流派。其主要代表是熊十力、牟宗三和馮友蘭。
B.有“援西入儒”的想法,力圖通過吸納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學來回擊全盤反傳統(tǒng)思潮、尋求中國現(xiàn)代化理想道路。
C.是在儒學受到全面批判時期成長起來的,是對“五四”運動以后興起的全盤西化思潮及社會主義一共產主義思潮的“文化回應”。
D.他們試圖只是從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開出或轉出原本沒有或極其貧乏的民主政治、現(xiàn)代科學與知識論等資源的努力,收效不大。
7.下列有關“現(xiàn)代新儒家”困境及理論局限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馬列主義與共產主義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的評價.未能做到客觀理性。
B.因懷有過多的悲情意識,故未能做到全面公正地認識與解釋中國學術的缺陷以及西 方學術的精華。
C.對西方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根本精神認識欠深刻,牟宗三“本內圣開出新外王” 的命題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
D.缺乏新時代對多元文化應有的包容胸懷和融攝氣度,因而其理論的主觀獨斷性和 排他性表 現(xiàn)相當明顯。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20世紀20年代的“科玄論戰(zhàn)”是現(xiàn)代新儒學正式誕生的標志,而張君勱、熊十力是 這一思潮的奠基人。
B.牟宗三的“新心學”和馮友蘭的“新理學”是現(xiàn)代新儒學系統(tǒng)化的表現(xiàn),這兩人是其各自學派的代表。
C.遭遇了過多的政治運動和思想批判運動,干擾了馮友蘭的“精神反思 ”,這是造成其 “新理學”理論局限的主要原因。
D.西方知識論和邏輯實證論,注重對理學概念的抽象分析而忽略對儒學道德人文精 神的闡發(fā),給“新理學”帶來了不利影響。
6.【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綜合能力。據(jù)原文,對“全盤西化思潮及社會主義一共產主義思潮”進行“文化回應”的是“現(xiàn)代新儒學”而非“現(xiàn)代新儒家”。
7.【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爸袊鴮W術”“西方學術”應為“中國傳統(tǒng)學術…‘西方新學”。
8.【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能力。A.“正式誕生的標志”說法錯誤,原文說“這一思潮大體肇始于”這一時期。B.牟宗三有自己的學派,而馮友蘭并未形成自己的學派。D.“西方知識論和邏輯實證論,注重對理學概念的抽象分析而忽略對儒學道德人文精神的闡發(fā)”說法不正確。
九.【2014沈陽四校12月月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當今畫壇,批評家正在變成貶義詞,仿佛批評家是隔夜的麻辣湯,全部變了質。這實在是讓人笑不起來的笑話。我結識的批評家,幾乎都是愛讀書愛思考的高手,幾乎都是有正義感的人物,也是自強不息的奮斗者。作為批評界的一員,反躬自問:畫家蔑視批評家,肯定是有原因的。究其原因如下:
畫是有形的詩,講究直覺與意境。批評是無形的思,側重理性與邏輯。詩與思是宿敵。柏拉圖要把詩人逐出他的理想國,詩人對他也沒有好感。儒家詩圣杜甫“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的詩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頗為不屑地批評說:“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無聊很沒有意思。
書面語言限制了批評的表達。語言表達的障礙,言不由衷是態(tài)度虛偽,詞不達意是水平欠佳,言不盡意是效果有限!把圆槐M意,圣人立象以盡意!币馑际窃捳Z不能貼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傳達。卦象的延伸就是畫,東漢劉熙解釋說:“畫,掛也!惫盼膾欤裕敉x同而形似。這意味著古人認為畫畫比說話優(yōu)越。
批評文章通常是即興的隨筆,與寫意畫相通。寫意畫家的作品,不經意的敗筆很常見,如同顏真卿打叉畫圈的行書或黃賓虹的亂筆,感覺很自然。批評家的文章卻不能有敗筆。批評家如果引經據(jù)典,會被譏之為賣弄;不引經據(jù)典,批評就成了知心話,說多了則假。這樣的文本,又會被認為沒有深度。如果形而上地議論,畫家便指責批評家不會細微地體味作品。在懷有一流技術的畫家看來,批評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離腔走調的空談家。普通畫家看批評家,也會像老板看老婆,越看越難看。
廣義的批評既有指責,也有贊賞。凡是自大的畫家無不希望批評界贊賞自己而指責他人。于是,偏重贊賞的批評,除了當事人之外,會受到畫壇廣泛的排斥,斥之為吹捧。反之,對于批評界的指責,畫家又以外行為由加以抵制。
批評文章如果是藝術品的說明詞,就降格為應用文。批評文章如果把作品視為直觀的現(xiàn)實,就成了社會學、文化學的業(yè)余議論。批評家如果把作品作為解釋的容器,可以裝進不同的觀念,畫家會質疑:那我在哪里?
晉唐以來的價值觀,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書法,最后是繪畫。而今反過來了:畫最值錢,書法其次,文章最賤。按照國營牌價,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當于書法名家在宣紙上寫一撇或名畫家在畫上滴一點。批評家與畫家在社會回報上失衡,造成兩者之間不平等的關系,畫家怎能不看輕批評家?
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評家為了混稿費,文章越寫越長。一個二三流畫家的幾件庸作,批評文章動輒幾千字,比蘇東坡評論二王、張旭、懷素、顏真卿、王維、李思訓、吳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來還長。不長就不學術的西式文本摧毀了一字千金.字字璣珠的傳統(tǒng),怎能讓人器重?
大畫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評,肯定比很多批評家高明。又由于輕文重畫是全社會的綜合態(tài)度,致使進入批評界的一流人物實在是太少。就憑你那幾個筋斗翻來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嗎?
批評界的內斗削弱了自身。進入學術的前沿地帶,批評界的老同事老朋友也很難形成共識,價值判斷往往不一致甚至南轅北轍,容易發(fā)生沖突,讓外界產生一盤散沙的印象。
來源:《中國書畫》 彭德《畫家為何輕視批評家》
1.從原文看,下列關于“畫家輕視批評家”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畫是有形的詩,批評是無形的思,詩與思是宿敵。
B.書面語言限制了批評的表達,話語往往不能貼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評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離腔走調的空談家,不會細微地體味作用。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評家為了混稿費,文章越寫越長,無法讓人器重。
2.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傳達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畫,沒有卦象就沒有畫,卦象其實就是畫的起源,或者說卦象就是最早的畫。
B.批評文章應是對藝術品的評價,但如果只是對藝術品的客觀介紹,那就降低了批評文章的品味,成了應用文。
C.從價值觀上看,當代的書畫價值要遠遠高于文章的價值,這和晉唐以來中國長期形成的價值觀截然相反。
D.大畫家都是很有思想的,如果他們能寫批評文章,一定會提高批評文章的品格,但是現(xiàn)在真正寫批評文章的一流人物實在太少。
3.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
A.批評家正在變成貶義詞,其結果是批評文章越來越被畫家輕視。
B.畫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經意的敗筆,批評文章則不允許出現(xiàn)敗筆。
C.畫家總是希望批評界贊賞自己而指責他人,這無疑增加了批評的難度。
D.批評文章應學習一字千金.字字璣珠的傳統(tǒng),不應盲目效法西式文本。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文中的信息。C項與原文細節(jié)不符。原文“在懷有一流技術的畫家看來,批評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離腔走調的空談家”,這只是某些畫家的看法;“不會細微地體味作品”不屬于“懷有一流技術的畫家”的看法。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綜合能力!惧e誤原因分析】A項“沒有卦象就沒有畫,卦象其實就是畫的起源,或者說,卦象就是最早的畫”文中無據(jù),屬于主觀臆斷。
3.【答案】D。
【解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A.因果倒置;B.擴大了范圍,第四段原文是“寫意畫家”;C.擴大了范圍,第五段原文是“凡是自大的畫家”。
十、【2014永州一!块喿x下面的材料文字,按要求回答完成12—14題。
奢侈的生命
阿溟
當人類第一次在漆黑的森林里煨烤著火堆,覺悟出人生不僅需要生存,還需要類似于此時溫暖而輕松的時間,快樂的交流,各種情感交織下的幸福感的時候,一個全新的概念就孕育而生了——生活。
這么看來,生活,才是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因為其他一切進步,都建立在生活之上的。從生存到生活,一字之差的所帶來的變化和問題,是人類所不曾想象過的。
  首先,生活給我們帶來了文化和藝術。尚還沒有任何一個物種被證明具有這種能力。除了我們大腦的發(fā)達之外,擁有不僅僅是為了生存的生活也是主要原因。因為,我們再也不必像其他物種那樣忙碌于躲避天敵的追捕和尋找獵物,這才有可能滋養(yǎng)出需要用心體會和欣賞的文化以及藝術。而另一方面,文化和藝術的出現(xiàn),又更加劇了人們追求生活的決心和意志。因為這很美好,大腦的發(fā)達不僅能夠給人類提供高智慧,同時也向人類索取滋養(yǎng)它的“精神食糧”。這也是文化和藝術產生的必要原因。而翻開歷史書,你會發(fā)現(xiàn)人類的發(fā)展史,文化和藝術,這些遠離生存的事物在人類的社會中占有的比重是隨著人類社會形態(tài)的成熟而逐漸加大的。人類越發(fā)達,社會越穩(wěn)定,就越關心生活,而非生存,文化和藝術也就越被人們所關心。
  對于加大生活比重的渴望,使人類希望對于生存問題付出的代價能夠盡量減少。這促使了人類社會的分工概念,貨幣的形成,科學的進步,以及文化和藝術的進一步發(fā)展。人類對于想要生活的渴望和文化藝術的發(fā)展相互依存,互相促進。你用生物學的視角去看人類,就會發(fā)現(xiàn)人類的文明史簡直就是一部如何脫離一般生物生存模式的突變史。生存的意識被放低了,人類才能真正意義上開始了人類而非動物的命運。從此之后,人類便開始批判一切過于專注于對接近動物性的需求上的追求。在人類看來,那樣的人生都是低等的,缺少意義的。這很大意義上促使了人類精神世界和意識形態(tài)的轉變。
人類開始將精力放在追求更多在于滿足內心而非身體的東西。覺悟了生活的概念,人類開始鄙視那些“為饑餓而撕咬,為生存而死亡”的其他所有的生物們。懂不懂得生活成為人類衡量人性和動物性的區(qū)別標準。也因此,人類根本無法在自己與其他生物中找到共通性,即使我們的生命活動和它們當中的許多都如此相似。人類已經習慣了重視“生活”,忽視“生存”。在人類看來,我懂得“生活”,而你們只懂得“生存”,而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人類從內心深處從此便再也不能以一種平等的姿態(tài)去看待這個世界上生存著的萬物了。
這也幾乎是今天所有生態(tài)不平衡的最終極的原因了,生態(tài)圈不是不能承受有著高智商和巨大數(shù)量的人類的存在,而是無法承受擁有如此之多生存之外的需求的人類!吧睢钡某霈F(xiàn),帶來了生態(tài)圈致命的崩潰。這當然是當初暢想能夠更多的擁有“美好時刻”的人類們所無法預料的,甚至今天的人類也無法反省自我到如此徹底。在人類看來,這一切如此美好,如此和諧,至于自然,至于生態(tài),至于那些可憐的小動物們,我們終將通過我們從未失敗的科技去挽救和改善,人類對此深信不疑。當然,你仔細去想想就會知道,實際上最終的目的,卻依然為了支撐人類內心深處那個奢侈的幻夢。
(節(jié)選自《科學的邊角余料》)
12.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生活與生存的區(qū)別在于:生活需要文化和藝術作為精神食糧,生存專注于接近動物性的需求,如躲避天敵,尋找獵物。
B.人類社會形態(tài)逐步成熟,人們對生活的渴望也逐步加大,這是促使文化和藝術成熟、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C.人類擁有高智商,而且數(shù)量龐大,生存之外又有太多太多的需求。這差不多是造成今天所有生態(tài)不平衡的終極原因。
D.人類已經完全掌握了通過現(xiàn)代科技去改善自然、生態(tài),包括拯救那些可憐的小動物們技術,這是毋庸置疑的。
13.作者認為“生活,才是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對這句話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人類對幸福感的需要,對文化和藝術的擁有,這是世上其它物種所不具備的能力。
B.那些過于專注于生存的動物性的需求的追求,在人類看來都是低等的,缺少意義的。
C.生活的發(fā)明,人類放低了生存的意識,從而促使了人類精神世界和意識形態(tài)的轉變。
D.人類發(fā)明了生活,這讓作者感動人類的真正偉大,不禁由衷地贊嘆。
14.文章說“人類再也不能以一種平等的姿態(tài)去看待這個世界上生存著的萬物了。”請分條概述其原因。(6分 )
12.【答案】 C。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A項以偏概全,“生活”與“生存”的區(qū)別并不全在此。 B項偷換概念,原文說“必要原因”。D項把未然說成已然,原文說“終將”,還沒有實現(xiàn)的。
13.【答案】D 。
【解析】本題考查對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層級為B級。作者認為人類發(fā)明了生活,帶來了人類的進步,但作者更憂心因此帶來的諸如生態(tài)圈致命的崩潰等等問題。這在文章最后一段有相關內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59286.html

相關閱讀:2013年高考語文仿真試題(附答案河南十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