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理念落實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探究式教學。通過對新課標下中學生物探究式教學策略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以下幾點教學策略:(1)注重觀察與實驗,夯實基礎知識教學;(2)注重學生的科學設疑,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3)注重生物模型建構,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能力;(4)注重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解決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中學生物學;新課程理念;探究式教學;教學策略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生物科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許多生命現象、生物學規(guī)律是通過實驗手段被揭示的。在美國BSCS教材中,探究學習被認為是主動學習的核心,探究學習的原則是“讓學生自己得出概念,而不是把概念灌輸給學生”[1]。我國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教學中片面強調“以生物知識的傳授”為中心,強調對生物“雙基”知識的學習,忽略了能力的培養(yǎng)。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探究式教學”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因為生物和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生物學的諸多成果來源于科學觀察和實驗,現代生物學研究也是當今熱點,因而是較適合于開展探究式教學和引導學生研究式學習的學科。在探究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結合中學生物教學的實際,構建適合生物教學的探究式教學的策略。
1. 注重觀察與實驗,夯實基礎知識教學
新的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對于微觀領域的探究活動,觀察和實驗就是很好的探究方法!斗肿优c細胞》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領悟觀察、實驗、比較、分析和綜合等科學方法及其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的應用;科學地理解生命的本質,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如:“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可以讓學生各觀察比較種類型的細胞,得出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結構的異同,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又如“觀察DNA 和 RNA 在細胞中的分布”、“觀察花生子葉細胞中的脂肪顆!、“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等都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極好素材。
觀察和實驗是自然科學的兩大基石[2]。生物學基礎知識包括基本的生物事實和現象、生物概念、生物規(guī)律和原理。概念和規(guī)律是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核心。概念的形成要經過科學的研究,這個研究過程一般來說是以實驗與觀察為基礎的。雖然顯微鏡是研究生命現象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但是教材中有些實驗現象是可以用肉眼直接觀察的,如斐林試劑檢測可溶性還原糖、雙縮脲試劑檢測蛋白質、鑒定酶的高效性與專一性、通過觀測濾紙條上色素帶的顏色和位置來確定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及擴散速度等,以上這些實驗都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感性認識,在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獲得科學的結論,要比直接告訴學生結果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動態(tài)想象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從而夯實學生的生物基礎知識。
2. 注重學生的科學設疑,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將學生的認知水平逐步從具體向抽象過渡,抓住原型的本質特征,對原型進行抽象,把復雜的原型客體加以簡化和純化,并對抽象的假設或命題進行邏輯轉換,以構建一個能反映原型本質聯系的模型。這一過程當然離不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訓練,而這種既能聯系具體,又能聯系抽象的性質,正是科學假設所特有的?茖W假設是一種科學的猜測,是對未來的客觀世界領域進行科學的、猜測性的解釋,是人們探知科學的未知領域的有效方法[3]。因此,教學中要告訴學生科學設疑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猜想。通過引出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實踐過程,訓練學生進行科學設疑,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類型時,學生聯系課本所學知識提出假設,并通過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來驗證自己的疑問。當然這樣的設疑的提出應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并非是一種憑空的設想,而是科學探究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巧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做出科學的設疑,培養(yǎng)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做出 “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什么?”的設疑。如此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將會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噬菌體侵染細菌過程的實質。
3. 注重生物模型建構,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模型可使研究對象直觀化、簡約化,便于研究,同時可以簡略地描述研究結果,使其便于理解和交流。教材中一些原理性的知識較為抽象,學生通過閱讀仍無法弄清楚。這時如果能用學生親手制作的生物模型來進行驗證的話,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如通過探究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效率的關系實驗時幫助學生理解生物體是由許多體積很小的細胞組成的道理,細胞越小其擴散速度越快;同時還可以說明細胞越小,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就越大,細胞與外界的物質交換的速度就越快,因此細胞分裂是生物長大的必然道理之一。借助于細胞模型,讓學生了解細胞表面積與體積之比的關系,教師也可以借題發(fā)揮,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大腸桿菌每20分鐘左右就繁殖一代”、“為什么東北虎比華南虎個體大”等道理。也可以利用多種教學媒體,盡可能的給學生提供操作和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在一種情境中去學習、想象、聯想、推理、記錄、整理等。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寬廣。用模型方法來進行研究,已逐漸成為研究一些生物學事實常采用的重要科學方法,如“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DNA 的雙螺旋結構模型”等就是利用物理模型方法;用數學模型的方法來研究種群數量的生長曲線、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的數目變化以及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等知識,更能清晰明了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內涵;用概念模型的方法來研究細胞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可以進一步掌握其本質屬性等等。從而可以看出,用模型這種具體的實物來研究生物體內一些復雜的生命現象,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化復雜為簡約,定性、定量地研究一些人們難以理解和認識的生命世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采用模型方法進行探究,將會有助于學生了解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4. 注重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解決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把人的認知與計算進行功能模擬,用信息加工的觀點看待人的認知過程,認為人的認知過程是一個主動的尋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信息結構中進行加工的過程。從認知心理學和信息加工理論的角度審視,學生開展探索的過程就是信息處理的過程,與傳統(tǒng)教育的以記憶、理解為目標的一般學習方式相比較,探究學習的過程是圍繞著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進行的,是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為最終目標的[4]。在一個開放的環(huán)境中,學生的獲取信息意識和主動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是關鍵。一方面,知識激增使得人們在數量上追求知識的全面已不可能;另一方面,掌握知識或信息多了不等于能力就強,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獲得、處理和利用這些信息。另外還要注意怎樣才能從大量信息中找尋有用信息,避免信息污染。探究學習就是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fā)現新的知識,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體驗通過努力獲取知識的喜悅。學生有極強的求知欲,可是有些知識不是擁有熱情就可以得到的,教師應該給予恰當的指導,學生所探究的知識一定應建立在自身已有知識基礎之上,且要與本身的生活密切聯系,這樣才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熱情。
新課標把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作為實施的核心任務,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需要,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于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重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有機地融合與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所以說探究式教學是實現新課程改革目標的比較理想的載體。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中學生物實施探究式教學是對中學生物教師的磨練和挑戰(zhàn)。廣大教師該如何面對機遇,迎接挑戰(zhàn),是值得每位教師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美國 BSCS著(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編譯).生物科學(綠色版本)[M]. 北京出版社, 1999.
[2] 劉恩山. 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 靳玉樂 編. 教學探究論[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 皮連生 著. 智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肖伏(1976-),男,湖南沅江人,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生物教學與研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181711.html
相關閱讀:高中生物知識順口溜 高中生物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