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中應展現思維的過程性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數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新課程下數學教育的主要目的、任務早已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和方法指導,而是通過教學使學生在掌握知識方法的同時,培養(yǎng)各種能力。學習數學的核心是解題,而解題的價值不是答案,而在于它的過程。在教學中展現思維的過程性,是我一直想表達的思想。

  一、傳授新知要展現思維的過程性

  現行教材教學內容主要是數學思維結果的交流表述。如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把教學內容的安排不作處理而直截了當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就會掩蓋數學知識獲得的思維過程,這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因此,如何將作為思維結果的數學內容看作思維過程的材料,對它進行充實、重視和處理,把“現成”的數學變成“活動的”,學生自己重新構建的數學,是教學設計的重要指向。新課程倡導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學生在猜測的基礎上,產生主動實驗的需要。通過主動地實驗,從而為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提供了可能。同時新課程還提倡開放的課堂,倡導張揚學生的個性。讓學生主動地進行實驗,必然開放了課堂,形成張揚學生個性的氛圍。更為重要的是,在實驗中學生的思維不再隨著課本呈現的思維結果而機械“定格”,而是很好地體現了思維的一種自我內化的過程性。數學思維是一個從外感到內在的交互作用。一方面,數學思維是主體將外部材料轉化為內部材料的信息增值過程,也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感性材料轉化為理性材料的過程,另一方面,內部材料在經常得到恰當使用的情況下,趨向明晰化和進化。教學中,學生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同時獲得了教材中沒有體現的探索方法,然后用所獲方法去解決相關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繼續(xù)強化認知,從而形成外感與內在的交互作用。

  二、解題過程要展現思維的過程性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學會解題的過程。解題是鞏固、提高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發(fā)展智力的有效途徑。

  如何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一直是數學教師探討的熱門話題,但現在教學中采用“類型+方法”的數學模式的現象仍很嚴重,這種做法是“高投入,少產出”的劣法,累老師,累學生,而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創(chuàng)新能力低下,造成學生常常苦惱的發(fā)問:“上課我聽得很明白,可自己一動筆做題就沒有思路了?”。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的思考,我認為其根源就在于老師在進行解題教學時,沒有把問題解決的思維活動過程充分地暴露給學生,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問題稍一改變就無從下手了。因此,為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的新世紀人才,教學中必須加強思維活動過程的展示。正如我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說:“教員不是拿所得的結果教人,更要緊的是拿怎樣得結果的方法教人。”。

  三、通過提問展示過程

  解題時,一個手勢,一個眼神,變化的語調都可展示解題的思維過程,但最常用方法還是使用問句。問得好,解題思路自然流暢,否則就會有生拉硬拽,“天上掉下帽子”的感覺,因此,展示思維的關鍵就是設問的巧妙。所謂巧妙,就是問得具有藝術性:“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學記》)意思是說:引導學生而不牽著學生走,策勵學生而不推著學生走,啟發(fā)學生而不代替學生達成結論。我常常鼓勵學生:要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去解決問題。老師解題時也是這樣做的,這樣不行就那樣,多試試,不要氣餒,最終就能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在講題時,我和學生一塊探討解法,常常對于一道題,在黑板上寫了擦,擦了又寫,排除了一種又一種解法,如此反反復復把思維過程一點不漏的展現給學生,最后才能找到正確的最優(yōu)的方案。

  著名的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思維活動)的教學。而不僅是數學活動的結果——數學知識的教學”,因此,數學教學不僅要傳授數學知識。更重要的要傳授獲取數學知識的科學思維方法,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形成數學能力,使學生從“學會”轉變?yōu)椤皶䦟W”,而實現這一目標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展示數學思維過程,使數學教學真正成為數學教學活動,而不應采用那種不講思維過程,只講結論,忽視數學思想方法,抑制學生觀察、聯想、探索、發(fā)現、創(chuàng)新,阻礙學生思維能力提高的做法。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數學科學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是要充分展示學生、教師的思維過程,在思維的困惑中找到“通路”,在思維過程中感悟學習數學的樂趣。

  來源:233網校論文中心,作者:馬淑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305015.html

相關閱讀:高中數學學習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