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李凌云
我們繪畫心理樂園來過這樣一位小女孩,七歲的她甜美可愛,卻常常皺著眉頭觀察著周圍。在自己畫畫時,她反復強調(diào)天是藍的、樹是綠的,并嚴格按照這樣的模式來上色,在老師提出也會有晚霞映紅的天空和顏色絢爛的楓葉時,她吃驚地表示不可以這樣畫,畫里的天空必須是藍的,樹必須是綠的。別的小朋友用紙碗涂色,做了一個蛋糕作品,她看到后笑著說:“太傻了!那個紙碗怎么可能是蛋糕?蛋糕要用橡皮泥來做才對!”
“必須要這樣”“不可以那樣”……從孩子脫口而出的話語可想而知,孩子的心靈受到了多少限制和束縛,剛剛萌芽就進入了定制好的模式。父母對孩子都充滿了舐犢情深的殷切愛意,小心翼翼地呵護著他們長大。許多父母難免會因為擔心孩子遇到挫折或意外,而陷入到一種過度保護和控制的封閉狀態(tài)中。在這種狀態(tài)下,父母會限制孩子的行為,指導孩子的思想,而孩子在這樣的殼里逐漸失去了勃勃的生機,世界中只剩下“必須”和“應(yīng)該”的空氣,變得單一而無趣。那么,我們應(yīng)該怎樣才能避免帶給孩子這種“必須感”呢?
一、少對孩子說“不”
很多第一次來到自由繪畫樂園的孩子,在使用顏料、色水和陶土等畫材時非常小心,害怕弄臟手和衣服,甚至媽媽也會在一旁幫孩子擦手:“這個太臟了,可千萬不能弄到身上……”小手和衣服臟了可以洗干凈,但把孩子對快樂的體驗和對世界的好奇之門關(guān)上之后,就很難再打開了。日常生活中孩子也會有喜歡玩水、玩泥巴、在草地上打滾撒歡的情況,家長們因為擔心著涼、擔心弄臟、擔心地上有蟲子等等理由,將孩子的需求置之不理,要求孩子“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把孩子禁錮在最“安全”的環(huán)境中,卻忽略了孩子的全面成長需要不斷的體驗和嘗試。
二、將“不可能”拋到腦后
我們成人一般都具有了相對成熟的既定的世界觀,但孩子們不一樣,他們的世界還處于稚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我們無法預料的種種可能性。我們每提出一次“不可能”,就是扼殺了孩子未來的某一種可能。比如,孩子想用紙箱做一個變形金剛,爸爸卻說:“那怎么能做呢,做出來不好看也不好玩,爸爸去給你買一個。”孩子想自己做一頓飯,媽媽卻說:“寶貝兒你還小呢,怎么會做飯,當心燙著了或者切著手了,等你長大以后再學著做!薄@些事情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發(fā)生,孩子原本可以通過這些嘗試鍛煉自己相應(yīng)的能力,即使做得不成功,能力在這一過程中也得到提升和發(fā)展,而在大人觀念中提出的“不可能”,就扼殺了孩子某些能力發(fā)展的可能性。
三、打破常規(guī),體驗有趣的生活
我們的生活常常會陷入一種墨守成規(guī)的狀態(tài),和固定的朋友們相聚,常去的餐廳就那么幾家,和孩子玩同樣的游戲、去相同的公園……相對穩(wěn)定的一成不變的狀態(tài),容易帶給孩子“生活就是這樣的”“必須這樣生活才對”的感覺,讓孩子的世界逐漸狹窄和單調(diào),無法理解和接受自己生活之外的世界。世界那么大,為什么不多帶孩子去看看?參加新鮮的活動,認識新的朋友,嘗嘗從未吃過的美食,假期的時候更可以和孩子一起來一場未知的冒險旅程……這樣有趣多變的生活,打破了孩子原有的“必須感”,充滿了新奇和意外的體驗,讓孩子的眼界變得開闊,看到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不同和可能。
“必須感”會限制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讓孩子的眼和心都變得狹窄。家長們要打破這樣的限制,允許孩子多經(jīng)歷、多體驗,讓孩子的世界廣闊而充滿樂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506124.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