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位對“心靈疆界”抱持既質疑又好奇的顧問界朋友,對我提出的“企業(yè)能讓員工“皈依”什么?”這個問題,感到既深刻又有趣,因此,對佛教的“三皈依”興趣大增,所以他接著問:“照你這么說,佛教的“三皈依”,應該相當于企業(yè)的“理念”、“社訓”,是吧?”
我說:“有那么一點像。”
他接著問:“我所看到的企業(yè),通常,他們都很不容易將公司的理念、社訓,落實到員工的日常行為當中,不知佛教徒是怎么落實“三皈依”在平日的修行當中呢?”
我說:“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佛教徒日常所有的言、行、思維,確實都以“三皈依”為精神、為準則。”
他問:“你能不能講具體一點?”
我說:“這個課題我所知有限,我必須盡可能小心謹慎回答,以免給您錯誤的信息,所以我需要一面思索一面談,這么慢的節(jié)奏,不知道您有沒有耐心聽?”
他說:“不要吊胃口了,有話就快說吧。”
我說:“據(jù)我所知,“佛”、“法”、“僧”是佛教的“三寶”,“三皈依”也叫作“皈依三寶”,所以“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他說:“這個我知道,你不必多說,接下來呢?”
我說:“據(jù)我所知,“早課”、“晚課”是佛教徒例行的修行功課,每天作“早、晚課”功課時,佛教徒都作“三皈依”。”
他說:“很多企業(yè),早會時也會高喊社訓。”
我覺得他這個比喻有點不倫不類,所以沒搭腔,反而問他:“您知道,他們每天作“三皈依”時,怎么提醒自己嗎?”
他好奇地問:“怎么提醒?”
我說:“他們這么說:“皈依佛,當愿眾生:體解大道,發(fā)無上心;皈依法,當愿眾生: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皈依僧,當愿眾生:統(tǒng)理大眾,一切無礙。””
他像是靈光一閃地問:“哦,有意思哦,什么是“統(tǒng)理大眾”?”
我說:““統(tǒng)理大眾”的意義很深遠,簡單說,應該就是統(tǒng)合大眾、服務大眾、辦理大眾的事。”
他說:“這不就是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所說的“領導”嗎?”
我說:“某個程度來說,應該可以說是“領導”。”
他問:“什么是“一切無礙”?”
我說:“據(jù)我所知,“一切無礙”就是所辦的事務順利,而且,讓大眾感覺歡喜,自己內心也覺得順暢,在學佛、成佛的路上,順利往前邁進。”
他說:“這可真是不簡單呢,如果換成經(jīng)營管理的“領導”來說, “領導”要做到讓部屬、同仁、上司、顧客感覺歡喜,事情進行順利,達成目標,邁向公司愿景,自己內心也覺得順暢,那可不是簡單的事,佛教徒是怎么做的?”
我說:“皈依“僧”啊。”
他不相信地問:“依靠“出家人”,就能“一切無礙”?”
我說:““一切無礙”是“統(tǒng)理大眾”、“皈依僧”所追求的目標,并不是每個佛教徒“皈依僧”,馬上就能達到“統(tǒng)理大眾,一切無礙”。”
我繼續(xù)說:“其實,“僧”并不一定只指“出家人”。”
他疑惑地問:“還有不是“出家人”的“僧”嗎?”… 我那位對“心靈疆界”抱持既質疑又好奇的顧問界朋友,驚訝地問我:“還有不是出家人的“僧”嗎?”
針對這個問題,我這么回答他:“據(jù)我所知,廣義的“僧”,意思是“凈而不染”,重點在“凈而不染”,能夠“凈而不染”的人,就稱之為“僧”,“皈依僧”除了皈依出家人之外,另一層意義就是,要皈依自己“凈而不染”的內在。”
他說:“為什么皈依“凈而不染”,就能“統(tǒng)理大眾,一切無礙”?”
我說:“以“邏輯層次”來看,就我所知,能夠“凈而不染”就已經(jīng)擺脫“環(huán)境、生理”等“信念、價值”以下層次,至少,應該也已達“自性”以上層次,能夠“凈而不染”的人,不管有沒有出家,我想,應該都相當有領導力。”
他連連點頭地說:“這個有意思,如果“領導人”能夠“凈而不染”的話,聽取部屬意見啦、看待事務啦、接收信息啦,應該比較不會被自己的主觀意識所蒙蔽,也應該比較沒包袱,會比較客觀,判斷事情、對待部屬,應該比較有智慧。”
我笑著說:“應該也比較不會“自私自利、剛愎自用、心胸閉塞”吧?”
之前,我曾和他談過“自私自利、心胸閉塞的領導人”這個課題(請參見:第207講“如何自私自利、心胸閉塞?”和第208講“自私自利系因未達“自性”以上層次”這兩篇文章),所以,我就半開玩笑地再次提到這個話題。
他不但沒回應我的幽默,還正經(jīng)八百地說:“說不定,我們應該提倡,把“凈而不染”列為養(yǎng)成“領導人”的必要條件。”
我說:“您在開玩笑吧?您知道,佛教所說的“凈而不染”是什么意思嗎?您知道“凈而不染”這個標準有多高嗎?您以為有幾個人可以真正做到“凈而不染”?”
他說:“那你說,“凈而不染”是什么意思?”
我說:“您聽說過“貪、嗔、癡、慢、疑”嗎?”
他說:“聽過。”
我說:“您聽說過“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法見、非法見”嗎?”
他說:“聽過啊,不就是“金剛經(jīng)”里面講的嗎?”
我說:“只要還有這些,都是有“染”。”
他說:“哦,那還真是不簡單呢。”
我說:“談到“凈”,那還更難呢。”
他疑惑地問:““不染”不就是“凈”嗎?”
我說:“雖然您說的沒錯,但是,您聽說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嗎?”
他說:“這句話這么有名,當然聽過,“金剛經(jīng)”里有,“六祖壇經(jīng)”里也提到。”
我說:“您知道的還不算少嘛,為何自謙不了解佛教?”
他說:“好說,好說,皮毛而已。你說,到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和“凈而不染”有什么關系?”
我說:“據(jù)我所知,要“生其心”才能真正“凈而不染”;“不染”只是修行的過程,還是有“染”。”
他“哦”了一聲,似有所感地說:“難怪你說“皈依凈而不染,可以一切無礙”。”
我一時不知如何回話,倒是,他接著很鄭重地說:“就算“不染”只是修行過程,就算“不染”還不算是真正的“凈”,就算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領導人”都“凈而不染”,就算不能把“凈而不染”當成“領導人”的必要條件,至少我認為,我們也應該讓“領導人”知道,“凈而不染”對“領導力”有多重要吧?”
我說:“這個我不反對,不過,要是讓我來說的話,我只會說:“凈而不染,關系自己的終極幸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nlp/3770.html
相關閱讀:如何運用NLP技巧處理負面情緒
NLP自修三階段
NLP的威力
NLP:一門無與倫比的身心科技
NAC神經(jīng)鏈調整術六大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