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位對“心靈疆界”抱持既質疑又好奇的顧問界朋友,聽我說““三皈依”為佛教徒萬行之由籍、一切戒之本、成佛之初基、游涅盤妙門之要徑。”,所以對“三皈依”很感興趣,于是,他問:““三皈依”是什么?”
我說:“說到“三皈依”,就讓我想起“三皈依”的中英文翻譯有那么一點點出入。”
他問:““三皈依”也有英文翻譯?”
我說:“有啊,您也知道,佛教傳自印度,所以佛教經文、儀軌原先都是用印度“巴利文”寫的,中英文都有翻譯。”
他問:““三皈依”的中英文翻譯,有什么出入?”
我說:““三皈依”的英文翻譯成“Three Refuges”,意思是“三個庇護所”;“Three Refuges”系譯自“巴利文”的“tisaranena”。”
他問:““巴利文”我不懂,不過,聽來很順啊。”
我一面寫,一面說:“如果把“三個庇護所”譯成“巴利文”的話,據(jù)說應該是“ti saranehi”。”
他說:““ti saranehi”和“tisaranena”有什么不同?”
我說:““ti saranehi”是復數(shù)的型態(tài),意思是“三個庇護所”,而“tisaranena”是單數(shù)型態(tài),應該不是“三個”庇護所,應該可譯成“一個三重的庇護所”,也就是一個由“佛”、“法”、“僧”所構成的“三重庇護所”,這樣的翻譯應該比較吻合文法。”
我又是比手畫腳,又是又涂又寫,很費力地作了這番解說,但是,他卻顯得興趣缺缺,因此略帶不耐煩地問:“什么“三個庇護所”、“三重庇護所”,我聽不懂,請你告訴我,到底什么是“三皈依”?“皈依”什么?就好了。”
我依然又涂又寫地解釋:““三皈依”的內容,英文譯成“I go for refuge to the Buddha.”、“I go for refuge to the Dhamma.”、“I go for refuge to the Sangha.”;“巴利文”則是“Buddham saranam gacchami”、“Dhammam saranam gacchami”、“Sangham saranam gacchami”;中文意思應該就是“我皈依佛、法、僧所構成的三重庇護所”。”
他問:““巴利文”我不懂,英文“go for refuge to”比較像“尋求庇護”,和“皈依”似乎有點像,又有點不太一樣。”
我說:““皈依”是漢傳佛教自古以來的翻譯,其實,譯成“皈依”非常有意義。”
他問:“為什么?”
我說:““皈”含有:“改變方向”、“返回”、“回過頭來”、“回原來處所”等意思;“依”則有:“依靠”、“信賴”、“尋求幫助”等意義,應該可以涵蓋英文“尋求庇護”的意思,而且還更豐富、深入、傳神;從文字上來說,“三皈依”的意思就是:改正自己原來的觀念,回過頭來,依靠、信賴、投靠“佛、法、僧”三寶。”
他說:“佛教徒是以“皈依”的心態(tài)入門,也依“皈依”的精神在修行,難怪虔誠佛教徒的忠誠度、向心力會那么高,這點應該很值得企業(yè)界參考。”
我說:“問題是,企業(yè)到底能讓員工“皈依”什么?”
他沒接話,我接著說:“佛教的“三皈依”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也是學佛、直到“成佛”的一貫精神,以“心靈領導”角度來看,實在是一個讓人贊嘆的安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nlp/3771.html
相關閱讀:NLP:一門無與倫比的身心科技
如何運用NLP技巧處理負面情緒
NAC神經鏈調整術六大步驟
NLP的威力
NLP自修三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