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欲(節(jié)選)
[印度]伐致呵利
167
心啊!你何必一天天千方百計
討人歡心,自尋煩惱無邊際?
內(nèi)心歡喜,自有如意寶珠偉力,
決心解脫,尚有何求不滿意?
194
當此身健無病,老年遠未來臨,
五官感覺靈無礙,未耗損壽命,
此時智者應努力,力求造福自身心;
一旦宅中火起,何能再謀求掘井?
195
在世上未習學問,辯壓敵群,富有教養(yǎng),
又未用刀鋒劈象頰,得聲名直到天上,
又未飲美人撤苞唇味,映初升月光,
卻白白失去青春,唉!像一盞燈獨照空房。
(金克木譯)
【賞析】
和《艷情》對世俗歡樂的贊美截然不同,《離欲》勸導人們摒棄世俗歡樂,尋求精神解脫,反映了詩人內(nèi)心的矛盾。可以說,“正道”、“艷情”和“離欲”是一種思想三方面的表現(xiàn)。詩中所寫的“離欲”和“艷情&rdquo,為人處世;看似矛盾,實際上是互為關(guān)聯(lián)的;因為這兩方面都和“正道”密切聯(lián)系。詩人追求的是合乎“正道”的“艷情”,而當“艷情”離開了“正道”時,他又主張“離欲”,反對沉醉于“艷情”。無論是追求“艷情”還是追求“離欲”,都離不開所謂的“正道”。
從第167首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對于俗世生活中疲于應付,千方百計討權(quán)貴階層的歡心感到十分厭惡,而在既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又沒有反抗之力,內(nèi)心十分苦悶。不過,印度文化是一種極具出世精神的文化,現(xiàn)世生活的痛苦對印度人來說尚可忍受,就在于他們有著傳統(tǒng)的修行解脫之道。“決心解脫”,指的當然不是現(xiàn)代人走投無路而一死了之,而是看破紅塵,遁世出家,以修行來排解苦悶,借助“如意寶珠”,達到心無掛礙的歡喜境地。佛教認為,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所求不得、五?是人生受苦的根源,將這一切看開,人生才能進入解脫的境界。伐致呵利生活在佛教興盛于南亞次大陸的時代,受其影響尋求解脫也在意料之中了。
不過,解脫說起來容易,真要做到卻很困難,詩人矛盾痛苦,難免抱怨不休。“在世上未習學問,辯壓敵群,富有教養(yǎng),/又未用刀鋒劈象頰,得聲名直到天上,/又未飲美人嫩苞唇味,映初升月光,/卻白白失去青春”——的確,理想尚未實現(xiàn),人生的歡樂未能盡嘗,而青春已逝,這是人生多么大的遺憾啊!這樣的遺憾,又豈是出世解脫就能消除得了的呢?
“此時智者應努力,力求造福自身心”,詩人的思想始終在矛盾之中徘徊著,說是“離欲”,又遲遲不肯離去,這些詩歌反映了古印度不得志的知識分子尷尬矛盾的境地。在《離欲》中,詩人感遇抒懷,慨嘆人生,最終并沒有找到解脫之道。古今相通,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又何嘗不存在著這樣的矛盾和煩惱呢?(王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202582.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