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巫山曲》原文
巴江上峽重復(fù)重,陽臺碧峭十二峰。
荊王獵時逢暮雨,夜臥高丘夢神女。
輕紅流煙濕艷姿,行云飛去明星稀。
目極魂斷望不見,猿啼三聲淚滴衣。
孟郊《巫山曲》注釋
、巫山:山名。在重慶、湖北接境處,長江穿流其中,形成三峽。巫山曲:樂府舊題有《巫山高》,漢鐃歌,屬鼓吹曲辭。
2、巴江:水名。這里指鄂西、川東的長江。這一帶周初為巴子國,后為巴郡。上峽:高峽。
3、陽臺:今重慶巫山縣高都山,傳為《高唐賦》所寫楚王、神女相會之陽臺。實為后人附會。十二峰:巫山群峰陡峭,著名的有十二峰,峰名說法不一。
4、荊王:楚王。荊:春秋時楚國的舊稱。暮雨:指神女。
5、高丘:泛指高山。
6、輕紅流煙:淡紅色的飄動的云氣。濕艷姿:沾濕的美麗姿容。
7、明星。盒切窍∩伲钙茣詴r分。
8、目極:極目遠(yuǎn)望;陻啵轰N魂神往!渡衽x》寫神女去后,“(襄王)徊腸傷氣,顛倒失據(jù)。暗然而暝,忽不知處。情獨私懷,誰者可語?惆悵垂涕,求之至曙!
9、猿啼三聲:酈道元《水經(jīng)注?江水》栽漁者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
孟郊《巫山曲》翻譯
巴東三峽中山巒一重又一重,陽臺山旁是碧綠峭拔的十二峰。荊王射獵時正逢巫山雨意云濃,夜臥高山之上夢見了巫山神女。云霞、彩虹和微雨濕了神女艷姿,月明星稀神女化作行云在峽中飛逝。極目遠(yuǎn)望、再也不見神女芳影,聽到峽中猿猴聲聲悲鳴,不覺令人淚落打濕了衣裳。
孟郊《巫山曲》賞析
《巫山曲》是唐代詩人孟郊的詩詞作品,是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主要寫的是巫山神女的傳說。前兩句寫行船中的詩人沿途見到的景象。三、四兩句寫楚王夢遇神女的古老神話。詩中將楚王夜臥的高唐換成神女所居的高丘,將場景集中在一處,使楚王和神女相會的情節(jié)更為集中。五、六兩句寫神女形象。最后兩句寫失落惆悵之感,表現(xiàn)了和神女離別的痛苦。這首詩成功地描繪了神女的形象,寫得形象而又飄渺,用語恰當(dāng)。同時,詩人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神女峰的傳說、峽中景色完美地融在了一起,傳神地表達(dá)出了詩人在行舟峽中的特殊感受。
“巴江上峽重復(fù)重”,詩中明顯有一舟行之旅人的影子。沿江上溯,入峽后山重水復(fù),屢經(jīng)曲折,于是目擊了著名的巫山十二峰。諸峰“碧叢叢,高插天”,“碧峭”二字是能盡傳其態(tài)的。十二峰中,最為奇峭,也最令人神往的,便是那云煙繚繞、變幻陰晴的神女峰。而“陽臺”就在峰的南面。神女峰的魅力,與其說來自峰勢奇峭,毋寧說來自那“朝朝暮暮,陽臺之下”的巫山神女的動人傳說。次句點出“陽臺”二字,兼有啟下的功用。經(jīng)過巫峽,誰都會想起那個古老的神話,但沒有什么比“但飛蕭蕭雨”的天氣更能使人沉浸于那本有“朝云暮雨”情節(jié)的故事情境中去的。所以緊接著寫到楚王夢遇神女之事:“荊王獵時逢暮雨,夜臥高丘夢神女。”本來,在宋玉賦中,楚王是游云夢、宿高唐(在湖南云夢澤一帶)而夢遇神女的。而“高丘”是神女居處。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卻并非筆誤,乃是詩人憑借想象,把楚王出獵地點移到巫山附近,夢遇之處由高唐換成神女居處的高丘,便使全詩情節(jié)更為集中。這里,上峽舟行逢雨與楚王畋獵逢雨,在詩境中交織成一片,冥想著的詩人也與故事中的楚王神合了。以下所寫既是楚王夢中所見之神女,同時又是詩人想象中的神女。詩寫這段傳說,意不在楚王,而在通過楚王之夢來寫神女。
關(guān)于“陽臺神女”的描寫應(yīng)該是《巫山曲》的畫龍點睛處!爸鞴P有差,余筆皆敗!倍獙懞眠@一筆是十分困難的。其所以難,不僅在于巫山神女乃人人眼中所未見,而更在于這個傳說“人物”乃人人心中所早有。這位神女絕不同于一般神女,寫得是否神似,讀者是感覺得到的。而孟郊此詩成功的關(guān)鍵就在于寫好了這一筆。詩人是緊緊抓住“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的絕妙好辭來進行藝術(shù)構(gòu)思的。
神女出場是以“暮雨”的形式:“輕紅流煙濕艷姿”,神女的離去是以“朝云”的形式:“行云飛去明星稀”。她既具有一般神女的特點,輕盈飄渺,在飛花落紅與繚繞的云煙中微呈“艷姿”;又具有一般神女所無的特點,她帶著晶瑩濕潤的水光,一忽兒又化成一團霞?xì)猓@正是雨、云的特征。因而“這一位”也就不同于別的神女了。詩中這精彩的一筆,如同為讀者心中早已隱約存在的神女撩開了面紗,使之眉目宛然,光艷照人。這里同時還創(chuàng)造出一種若晦若明、迷離恍惝的神秘氣氛,雖然沒有任何敘事成分,卻能使讀者聯(lián)想到《神女賦》“歡情未接,將辭而去,遷延引身,不可親附”及“暗然而暝,忽不知處”等等描寫,覺有無限情事在不言中。
隨著“行云飛去”,明星漸稀,這浪漫的一幕在詩人眼前慢慢消散了。于是一種惆悵若失之感向他襲來,“目極魂斷望不見”就寫出其如癡如醉的感覺,與《神女賦》結(jié)尾頗為神似。最后化用古諺“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作結(jié)。峽中羈旅的愁懷與故事凄艷的結(jié)尾及峽中迷離景象打成一片,咀嚼無窮。
全詩把峽中景色、神話傳說及古代諺語熔于一爐,寫出了作者在古峽行舟時的一段特殊感受。其風(fēng)格幽峭奇艷。語言凝練優(yōu)美,意境奇幻幽艷,余味無窮。
孟詩現(xiàn)存500多首詩詞,以短篇五古最多,沒有律詩。藝術(shù)上不蹈襲陳言,或擅長用白描手法,不用典故詞藻,語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淺易;或“鉤章棘句,掐擢胃腎”,精思苦煉,雕刻其險;如韓愈所說“規(guī)模背時利,文字覷天巧”,一掃大歷以來的靡弱詩風(fēng)。
他的詩的主旋律是中下層文士對窮愁困苦的怨懟情緒,這是他屢試不第、仕途艱辛、中年喪子等生活遭遇決定的;但他還是能透過個人的命運看到一些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并以詩來反映這些生活。其中有的揭露、針砭了社會上人際關(guān)系中的丑惡現(xiàn)象,有的則尖銳地揭示了貧富之間的不平等。
孟郊專寫古詩以短篇五古最多。其中有的詩反映現(xiàn)實,揭露藩鎮(zhèn)罪惡,如《征婦怨》、《感懷》、《殺氣不在邊》、《傷春》等;有的關(guān)心人民疾苦,憤慨貧富不均,如《織婦辭》、《寒地百姓吟》等。
有的寫仕途失意,抨擊澆薄世風(fēng),如《落第》、《溧陽秋霽》、《傷時》、《擇友》等,還有的自訴窮愁,嘆老嗟病,如《秋懷》、《嘆命》、《老恨》等。
孟郊一生困頓,性情耿介,詩多描寫民間疾苦和炎涼世態(tài)。語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風(fēng)格。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孟郊的詩詞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402088.html
相關(guān)閱讀:致拉圖比的月桂_詩歌鑒賞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
詩書焚后今猶在,到底阿房不耐燒
韓?《已涼》原文及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