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二章原文及譯文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二章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二章注釋
、五色:指青、黃、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樣。
2、目盲:比喻眼花繚亂。
3、五音:指宮、商、角、徵、羽。這里指多種多樣的音樂聲。
4、耳聾:比喻聽覺不靈敏,分不清五音。
5、五味:指酸、苦、甘、辛、咸,這里指多種多樣的美味。
6、口爽:意思是味覺失靈,生了口病。古代以"爽"為口病的專用名詞。
7、馳騁:縱橫奔走,比喻縱情放蕩。
8、畋獵:打獵獲取動物。畋,音tian,打獵的意思。
9、心發(fā)狂:心旌放蕩而不可制止。
0、行妨:傷害操行。妨,妨害、傷害。
、為腹不為目:只求溫飽安寧,而不為縱情聲色之娛。"腹"在這里代表一種簡樸寧靜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種巧偽多欲的生活方式。
2、去彼取此: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為目"的生活;"此"指"為腹"的生活。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二章譯文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diào),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fā)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圣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二章賞析
對于《道德經(jīng)》第十二章,人們普遍認為老子是針對奴隸主貴族貪欲奢移、縱情聲色而寫的,是揭露和勸誡,也是嚴正警告。但對此章在具體解釋時,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說,老子從反對統(tǒng)治階級腐朽生活出發(fā),得出一般結論,即反對一切聲色,否定發(fā)展文化。持此觀點的人認為,老子所謂“為腹不為目”的說法,是把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對立起來,是他的愚民思想的一種表現(xiàn),即只要給人們溫飽的生活就可以了,這是徹底的文化否定論。另一種意見認為,老子所說的“五色”、“五聲”、“五味”、圍獵之樂、難得之貨,并非都是精神文明,所以不存在把物質生活與精神文明對立起來的問題,這些反映了奴隸主貴族糜爛生活那令人目盲、令人耳聾、令人心發(fā)狂的腐朽文化,這種文化的價值也不過等同于打獵之樂和難得之貨。這兩種意見都有自己的道理,有理解上的差異,也有學者價值觀的區(qū)別。不過,此處的爭論倒是提醒我們今天在發(fā)展物質文明的同時,重視精神文明的發(fā)展,反對物欲橫流引起的精神腐蝕。
老子生活的時代,正處于新舊制度相交替、社會動蕩不安之際,奴隸主貴族生活日趨腐朽糜爛。他目擊了上層社會的生活狀況,因而他認為社會的正常生活應當是為“腹”不為“目”,務內(nèi)而不逐外,但求安飽,不求縱情聲色之娛。在此,老子所反對的奴隸主貴族的腐朽生活方式,并不是普通勞動民眾的,因為“五色”、“五味”、“五聲”、打獵游戲、珍貴物品并不是一般勞動者可以擁有的,而是貴族生活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認為老子的觀點并不是要把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對立起來,并不是否定發(fā)展文化,不像有些學者所言,認為老子的這些觀點是他對人類社會現(xiàn)實和歷史發(fā)展所持的狹隘庸俗的反歷史觀點。他希望人們能夠豐衣足食,建立內(nèi)在寧靜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貪俗的生活。一個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渦里,則越會流連忘返,產(chǎn)生自我疏離感,而心靈則會日益空虛。所以,老子才提醒人們要摒棄外界物欲的誘惑,保持內(nèi)心的安足清靜,確保固有的天性。如今,現(xiàn)代文明高度發(fā)達,許多人只求聲色物欲的滿足,價值觀、道德觀嚴重扭曲,在許多場合可以普遍看到人心發(fā)狂的事例。讀了本章,令人感慨不已。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應與物質文明同步發(fā)展,而不是物質文明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緊跟其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纠献拥赖陆(jīng)第十三章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老子道德經(jīng)譯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403933.html
相關閱讀:反咒罵_詩歌鑒賞
所有的森林寂靜無聲_詩歌鑒賞
短詩_詩歌鑒賞
宋史?王中正傳原文翻譯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