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論死
[黎巴嫩]紀伯倫
于是愛爾美差啟齒了,說:當初咱們樂意問“死”。
他說:
你愿曉得死的神秘。
然而除了在生命的心中尋求以外,你們怎能尋見呢?
那夜中張目標梟鳥,它的眼睛在白天是盲瞎的,不能揭穿光亮的神秘。
如果你真要展望死的靈魂,你當對生的肉體大大地發(fā)展你的心。
因為生跟逝世是一件事,猶如江河與大陸也是一件事。
在你的盼望和愿欲的深處,隱蔽著你對來生的默識;
猶如種子在雪下妄想,你們的心也在幻想著春天。信任所有的夢幻吧,由于在那里面暗藏著長生之門。
你們的怕死,只是像一個牧人,當他站在國王的座前,被御手恩撫時的戰(zhàn)栗。
在戰(zhàn)栗之下,牧人豈不因為他身上已有了國王的手跡而喜悅么?
可是,他豈不更留神到他自己的戰(zhàn)栗么?除了在風(fēng)中裸破、在日下融化之外,“死”仍是什么呢?
除了把呼吸從不息的潮汐中解放,使他回升、擴展,無礙地追求上帝之外,“氣絕”又是什么呢?
只在你們從緘默的河中啜飲時,才真能歌頌。
只在你們達到山巔時,你們才開始攀援。
只在大地索取你的四肢時,你們才真正地舞蹈。
(冰心譯)
【賞析】
《先知》是一本散文詩集,包含愛、婚姻、孩子、施與、飲食、工作、哀樂、宗教、死等26個方面,其中的闡述充斥了哲理與思辨,既是作者對人生的睿智的感悟,也是對世人的耳提面命。有意味的是紀伯倫使這部散文詩集擁有了一個情節(jié),那就是分辨以“船的降臨”和“言別”為開始與結(jié)尾的故事。一位來自東方的智者——亞墨斯達法在西方大海邊的“阿利法斯”城中已有十二個年齡,當他籌備回歸久別的時,他感觸到了與這座城市的難分難離,分開它“乃是我用自己的手撕下了一塊自己皮膚……拋棄了一顆用饑和渴做成的甜美的心”。城中的居民對智者同樣難以割舍,他們從五湖四海趕來送行。一位名叫愛爾美差的女預(yù)言者——智者最忠誠的崇敬者——請求智者為居民們留下惜別的“真我”(真諦),告訴他們智者“所知道的對于生和死旁邊的一切”。于是智者講了26個人生的重要問題,而后上船離去。這開始和結(jié)尾奇妙地將26個人生重大問題組織為一個整體,使整部詩集在思惟上又浮現(xiàn)出一種一致性。作風(fēng)上平易近人,娓娓道來,看似教訓(xùn)之談,卻容納深入的人生體味。
《論死》是《先知》論及的最后一個問題。“死”是人類所面臨的最終問題,是存在哲學(xué)意思的命題。紀伯倫假先知之口作出了本人的答復(fù)。
死是具備哲學(xué)意義的嚴正話題,但先知并未形象地說明它,他用對照、比方、舉例乃至設(shè)問來作答。死與生絕對,不生,天然也就無所謂死,而只有尚存生命的人才有可能死去。所以智者告知愛爾美差,獨一能尋求答案的處所就是“在生命的心中尋求”,換句話說,死是什么或如何面對死亡,只有從生者中尋求答案,或者個人進行心靈上的考慮體悟,或者通過外在的生命世界感知。
在談完若要論死必知有生這一條件之后,智者又進一步論及人們之所以問死是因為怕死,正因為怕死才希翼得到永生。不要害怕死亡,既然有生就有死,那么有死就有生。生時不要試圖躲避死亡,因為只有死后才知有來生,才可能徹悟永生,在一種形式停止之后,才干失掉另一種情勢的新生。怕死的人們就像被操生殺大權(quán)的國王恩撫的牧人,牧人戰(zhàn)栗,因為他怕稍有不慎,恩撫就將變?yōu)槭⑴欢寥水吘故潜欢鲹嵴。人們畏懼死亡,是因為死是終結(jié),可是萬事萬物都是有兩面的,牧人雖可能被殺,卻也享受恩撫的光榮,死亡固然是性命的終結(jié),可興許是另外的取得,所以不要害怕死亡。
先知終極總結(jié)道,死除了象征著精神的消散,還有什么意義呢?只有結(jié)束才有新的開端,這是生生不息的,就像在沉默的河中啜飲,能力領(lǐng)會暢快高歌的熱鬧;在到達山巔時,才能有新的攀緣;在身歸黃土之后,才能跳起真正自在的心靈之舞。死后方知真擺脫,更能邁步從頭越。這是智者的辯證的邏輯。他用發(fā)展的目光對待“死亡”這一命題,這是大智者的徹悟,是先知的哲思。真正的謎底是領(lǐng)悟了生死的人就可能瀕臨永生。
《論死》不長,用散文詩的形式論及人生的若干問題,使對人生的哲感性思辨有了更為機動的形式,獲得了與詩歌不一樣的后果,給人以平易中透徹之感。同時,紀伯倫又應(yīng)用了比喻和對話、排比等手腕,卻也增加了玄學(xué)式的神秘顏色。
從構(gòu)造上看,將死亡的話題放在最后來探討也是有著當真的考量的。人生與社會,問題種種,而死卻是一切的終結(jié),放在選集之終,更好地體現(xiàn)了一種整體性的內(nèi)在掌握。此外,在精美的語言中表示回味無窮的思考,是紀伯倫散文詩留給眾人的財產(chǎn),也是他名播世界的主要起因。紀伯倫在思維上表現(xiàn)出了謝絕傳統(tǒng)、拒絕宗教、尋求真心、盡如人意、吶喊博愛、反對一切枷鎖的偏向。通過《先知·論死》可見全豹之一斑。(金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87257.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