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頭激趣不夠
開頭環(huán)節(jié)我只是簡單地出示紙偶,我和媽媽在家里總想誰來敲門?這樣的一個問題似乎還不能把沉浸在剛才游戲中的孩子吸引過來,如果以講故事的形式把幼兒引入一個情境讓幼兒進入學習兒歌的狀態(tài)這樣可能會使整個更有效些。
二、情景表演沒有為兒歌服務
本活動我一共設置了五個環(huán)節(jié):即媽媽來敲門—爸爸來敲門—還會有誰來敲門—我們全家來敲門—游戲《敲門》,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我都設置了一個情境表演,孩子們非常熱衷于表演,但是孩子們只是為表演而表演,沒有把兒歌中要求的動作、表情融入其中,且對于觀看的孩子雖也提出了要求,但是由于表演不給力,孩子們都沒有動口朗誦兒歌,一方面可能是孩子們的表演能力孩子不是很強,另一方面教師在表演前對于其中人物的對話、動作、表情等分析的不是很透徹,如讓孩子們討論在爸爸回來了,小寶寶會怎么說?怎么做?的基礎上,讓孩子們集體說說、做做,接著再表演,這樣孩子們就會有一定的表演經驗,最后以表演帶動孩子朗讀的激情,使表演真正為朗誦服務。
三、教具使用比較單一
為了促進活動的順利展開我也準備了一定的教具(做了一家人的紙偶)但是由于人物比較多,操作時顯的有點亂,且一遍一遍地演示同樣的教具對孩子來說缺乏新鮮感,特別在表演環(huán)節(jié),小班孩子的角色意識不強,沒有頭飾只是教師口頭簡單地分配角色,等到表演時孩子自己是什么角色就忘了,給表演帶來了難度,同時觀看的孩子也不明白他們在表演什么,所以基于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在演示時采用有一定背景的活動圖片比較合適,同時表演時使用頭飾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課堂常規(guī)比較松散
孩子們度過了一個悠閑地寒假,再次進入幼兒園開始有規(guī)律的學習生活,多少還是有些不適應,雖然上個學期的常規(guī)培養(yǎng)已初見成效,但由于是開學的第二天孩子們,有些孩子上課時座不住,動小椅子、動衣服,有些孩子缺乏傾聽、思考的問題習慣、也有的孩子回答問題應舉手又忘了,而課堂中要抓常規(guī)又要讓孩子們學習兒歌創(chuàng)編、表演兒歌顯得要求有點高,這也是整個活動不是很成功的原因,在開學初為了建立孩子良好的課堂常規(guī),適當地降低活動目標,設置游戲化的教學過程是關鍵。
總之,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還要不斷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教育點,還要觀察孩子,細致地了解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知道孩子的原有經驗,這樣才能確保活動的有效性。
語言活動反思《甜嘴巴》
小班語言活動《我的爸爸》反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er/30597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