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許多孩子的心理世界之所以由荒原成為沙漠,就是因為他們從未或者很少有過“我能行”的體驗。我們的爸爸媽媽們因為各種“愛”的理由,而使孩子失去了很多體驗的經(jīng)歷和機會。家長們因為怕孩子弄臟衣服而不讓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和游戲,因為怕弄臟地板而從不讓孩子做洗碗、摘菜的日常家務(wù),因為怕孩子跌倒,游戲的時候受傷或感染細菌而阻止孩子栽花種草,挖蟲子,踩水洼,更有的年輕爸爸媽媽為了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淑女,紳士氣質(zhì),而拒絕一切會帶來污漬的活動。
全球污漬研究專家奧妙在澳大利亞的調(diào)查表明,現(xiàn)在澳大利亞的兒童花在戶外活動上的時間不到閑暇時間的10%。其中5%的兒童從不參與戶外活動。大部分澳大利亞的兒童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家里看電視,DVD電影,電腦游戲。雖然大部分受訪父母表示他們希望孩子在學校參與更多地社交和體育鍛煉,但家長們對于孩子弄臟他們的小手卻頗難接受,盡管這對孩子的健康和發(fā)展都有益。根據(jù)奧妙的調(diào)查,這種廣泛存在的“干凈孩子癥候群”,其一是因為父母們擔心孩子的安全,其二是因為清洗孩子衣物的麻煩! 〖议L們是否想過,當我們回憶自己童年生活時,記憶深刻的不是哪次考試得了100分,而是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事情,自己親自設(shè)計、參與過的活動。自己“秘密地”做的那些事情,不論是好事還是淘氣的事,只要是自己想干的、愛干的、干成的,都會終身不忘?這就是體驗。如果因為污漬這樣的小事而使孩子失去很多體驗的機會,那無異于是對本該屬于孩子的快樂的一種掠奪。你可以想象當你的孩子某一天回味自己的童年,卻只有多啦A夢和音速小子么?一項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fā)展研究發(fā)現(xiàn),物質(zhì)條件優(yōu)越的“小太陽”們,居然缺乏成功的體驗,因為他們做許多事情的權(quán)利都被愛心無限的父母剝奪了。實踐的體驗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guān)重要。
對于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來說,成功的體驗要比失敗的體驗更加重要。因為,你不跑起來,怎么知道走是多么緩慢;你不飛起來,又怎么體會到爬行是多么辛苦!對于家長來說,如果你真愛孩子,就要幫助孩子去實現(xiàn)他人生的第一次“我能行”的體驗,而不是讓他在“我不行”的心態(tài)中長大。成功的基礎(chǔ)是自信,喊著“我能行”長大的孩子,能力肯定要遠遠超過背著“我不行”包袱長大的孩子。我們在幫助孩子去體驗“我能行”時,有些問題需要引起重視。一、失敗是經(jīng)歷,但要把心思和眼光放在成功上過家家,是孩子體驗社會,協(xié)調(diào)自我和其他個體有效方式,孩子通過這種類型的游戲,體驗不同的家庭成員角色,學會與他人的溝通和妥協(xié),初嘗被肯定的喜悅以及學會如何接受失敗。
同樣的,家長也要和孩子一起學會如何接受和處理失敗和成功。家長往往在孩子的成長中,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不僅期望孩子在學習上成功,對孩子在學;顒又械谋憩F(xiàn)也有很高的期望。并且往往家長會拿其他孩子的成功來訓斥自己的孩子,而忽視了自己的孩子通過自己努力取得的哪怕是微小的進步。同樣的一件事,不同的比較對象,不同的角度,父母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結(jié)論,而父母的態(tài)度對于孩子的心態(tài)的影響有可謂是天壤之別。即使孩子在嘗試中失敗了,父母應(yīng)該幫助孩子總結(jié)這次失敗和上次失敗之間的進步,鼓勵孩子,而不是老說,看人家孩子怎么樣,你怎么這么不行。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自己也要不斷地成長,接受新的信息,不斷地調(diào)整自己的對孩子的預期。二、結(jié)果重要,但過程才是孩子成長的經(jīng)歷有的父母阻止孩子看書看報、參加課外活動,有一個不變的理由--考大學也不考這個。有這樣想法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十分單一:“只要你能考高分,考上大學,我一切都可以給你!”甚至可以為此犧牲自己的工作和幸福。殊不知,這種“過度保護”無法使孩子正常成長,成長需要過程。正是父母的短視,剝奪了孩子體驗成功的權(quán)利;正是孩子很少有機會體驗成功,他們的心靈世界才由荒原變成了沙漠。
學習歸根結(jié)底是為了讓孩子可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為了讓孩子有能力更好的生活。然而學習并不是孩子的全部,更好的生活也并不局限于更高的學位和更高的工資,更好的生活應(yīng)該從孩子出生的那天就開始。對于兒童來說,游戲是他們的天性,也是他們的權(quán)利。我們不能因為那個遙遠的結(jié)果,而讓孩子失去體驗成長的經(jīng)歷,它或許是一場雨后院子里的游戲,一次探索大自然的野營,一次助弱扶貧的志愿者行動……,這些可能不能直接在孩子的高考試卷上加分,讓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進入理想的大學校園,卻能幫助孩子以一個更完整,更高尚的人走出家庭,進入社會。三、放開手,讓孩子自己來在動物世界里我們看到很多動物用近乎殘忍的方法迫使孩子離開他們的庇護,獨立的生活,然而我們什么時候可以對自己的孩子放手呢?我給家長的建議是,對于孩子,我們要從小就敢于放手,從小事開始放手。
有些年輕的父母常常跟我講,他們也希望孩子可以去游戲,去體驗,但是害怕孩子在游戲的環(huán)境中受傷,或是在不潔凈的地方感染細菌。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都存風險,如果孩子對于風險沒有體會,或者對風險的存在沒有認識,他如何才能離開父母,自己面對世界。孩子經(jīng)歷一些小的“意外”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預知和處理風險的能力。有的時候讓孩子體驗風險,承擔自己失誤和對風險的不當預期而帶來的麻煩和后果,對孩子的成長是難能可貴的,因為家長可以代替孩子干這干那,但無法代替孩子成長。成長不是一步到位的,教育沒有直線,生命是體驗、感悟的過程。
孩子不可能總躲在我們的翅膀底下,應(yīng)該放手給他單飛的機會,哪怕他會摔跤,哪怕摔跤會給我們帶來一些麻煩,這是成長路上必需的代價。我們應(yīng)該信任孩子,鼓勵孩子,協(xié)助孩子而不是代替他完成一個又一個目標,直到他長大成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526785.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