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只“小刺猬”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行為習慣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最近,劉女士為進入青春期的兒子頭痛得都睡不著覺。她沒想到,兒子不光在家里跟自己作對,在學校跟班里同學也格格不入。劉女士想弄明白兒子怎么會變成了一只“小刺猬”。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學家們曾經(jīng)做過一個實驗,目的是考查孩子與母親的情感依戀。經(jīng)過長時間的觀察研究,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孩子與母親的依戀關系大體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叫安全型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媽媽對孩子的照顧很負責任,無微不至,體驗到這種依戀的孩子也會對母親產(chǎn)生信任,即使媽媽離開的時候他們也會安靜地等待。在未來的生活中,他們會比較快樂和自信,能夠面對各種困難。

  第二種叫回避型關系。這種關系中媽媽對孩子很不負責,孩子則對媽媽表現(xiàn)出疏遠冷漠的態(tài)度,當媽媽離開時他們不焦慮,回來時也不興奮。一般說來,這些孩子的信任感嚴重缺失,在成人之后對人也表現(xiàn)得很冷淡。

  第三種叫焦慮-矛盾型關系。媽媽在這種關系中對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別關心和敏感,因此孩子也難以建立起對媽媽的信任。一旦媽媽離開,孩子就會很焦慮,大哭大鬧,充滿恐懼。而當媽媽再回來照看他時,他又會表現(xiàn)出抗拒的情緒。

  據(jù)劉女士說,以前他們夫妻倆因為工作忙,經(jīng)常上夜班,不得不把兒子一個人扔在家里,等他們回來時,原以為兒子會興高采烈,沒想到他卻很冷漠,F(xiàn)在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在這種家庭里成長的孩子長大之后人際關系很容易出現(xiàn)問題,內(nèi)心渴望被關注,但又無法控制地將走近他的人推開,因為他心里有“自己不受父母歡迎,也不會被任何人歡迎”的潛意識。

  針對心理咨詢?nèi)藛T的分析,劉女士改變了自己的一些做法:首先,她把對兒子的不理解和責備轉(zhuǎn)換成了關心,每天吃飯時跟他聊聊學校的事,讓他知道父母是關心他的。兒子開始很抗拒,不愿跟父母交談,但時間一久,他也忍不住嘮叨起心里那些委屈。一個學期之后,兒子的性格變得開朗了許多,同時也慢慢融入了團體之中。

  很多家長都說,自己家里有個“小刺猬”,讓人束手無策。其實這些“小刺猬”很可能就是家長造成的,他們在刺傷別人的同時,也深深地傷害了自己。如果周圍的人對他們多些耐心和愛心,那么“小刺猬”就能脫去多刺的外衣,快樂地生活。

  (翟恩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53810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