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家寶寶又會背了一首詩,來寶寶給阿姨背個昨天媽媽教的《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哎呦,你家孩子會背詩了,我家孩子昨天還練數數呢!回家我也得教她背背詩了!”
這樣的情景是否似曾相識?“博學多才”究竟是孩子的榮耀,還是家長的悲哀?
就在我身邊,有很多父母都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他們認為從幼兒園起孩子就要處處比別人強,填鴨似地給孩子制定學習任務,每天必須學會幾個字,會背幾首詩……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人羨慕、夸贊的對象。更甚者還有些家庭條件優(yōu)越的父母,為了達到自己內心的期望值,將孩子送入收費昂貴的特長學校,覺得這樣才會讓孩子起點更高!我理解做家長的良苦用心,但這樣到底對孩子成長有沒有好處呢?
聯(lián)合國于1979年國際兒童節(jié)正式頒布的《兒童權利》中有明確規(guī)定:兒童擁有足夠玩耍和娛樂的權利。背書、算數、英語等等工具式的教育,家長們何必如此心急?“玩”才是孩子的天性!作為一名在中國傳播兒童繪畫心理教育的使者,我深刻地知道,剝奪了兒童這段美好時光是任何人都彌補不來的,而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都忽視了孩子天性的釋放,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的身心受到不能挽回的傷害。
我開設的“李凌云兒童自由繪畫樂園”就是為孩子們提供自由玩耍空間的樂園,還給孩子一個真實的童年生活。我認為,兒童在處于成長發(fā)育階段時,身心是極為脆弱的。這個成長階段的天性就是好動好玩,對什么事物都懷有一種新奇感,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禮物。而家長強制性的教育從根本上忽視了兒童的生理及心理發(fā)育特點,剝奪了他們的童真童趣和游戲玩耍的權利。我們不要以讓孩子看起來更有修養(yǎng),更有成就為目的地管束、教育。一個沒有時間玩耍、撒歡兒的孩子,當他回憶童年,記憶里沒有歡樂,充滿的只是爸爸媽媽說教的聲音,這樣的感覺是否太令人心寒了呢?
在經濟發(fā)達國家,許多父母對孩子采取“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在既有趣又有益的玩;顒又信囵B(yǎng)興趣、學習知識。通過繪畫等各種自發(fā)性的游戲活動與孩子們的眼、鼻、手等感官體驗相結合,他們才能逐漸了解身邊的世界,在玩中增長知識,鍛煉能力,健康地成長。過多的管束,成人式的教育只能培養(yǎng)出一個沒有性格,沒有靈氣的“小大人”,另外,家長應在激發(fā)孩子學習興趣、幫助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yǎng)“情商”等方面下功夫,而不是單純的用大人的思維教育孩子。
別扼殺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其實教育就是這么簡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50002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