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個自己的故事。春游大巴上,QQ帶了個玩具電話。一位小女生特別喜歡,搶著要玩,一向很大方的QQ居然“吝嗇”起來。小女生在經(jīng)過一再的要求無果后,大哭起來。我慌了手腳,好說歹說,把各種分享的理念都說了,QQ還是不松手。我越發(fā)覺得無地自容,一把搶過玩具,放到小女生手里。QQ也許見是我搶的,也就不說話了,我松了一口氣,自以為處理好了,回頭看向QQ,他的眼神我至今無法忘記,有不舍、有擔(dān)心、有委屈。我腦中立刻警鈴大作:我錯大了,那一刻,這個玩具是他最心愛的東西,我自認(rèn)為在教他分享,其實是在強迫他放棄保護(hù)自己心愛東西的權(quán)利。
2“輪流”比“分享”更合適孩子再看回百度上對“分享”的解釋:“讓別人也感覺到自己的感受,或者同別人述說自己的感受”“共同享受”。我仔細(xì)思索了這兩句話的意義,終于發(fā)現(xiàn),只有做到每個人都玩一次,或者一起玩,才能“分享”感受,這是在一個環(huán)境下同步進(jìn)行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輪流”。
如果回到春游大巴上,我和QQ說的是:小朋友都很喜歡你的玩具,我們輪流排隊玩,一人玩5分鐘,最后還給你。也許這樣說,結(jié)果就不一樣了。
3德國父母鼓勵“分享”,但不會替孩子決定其實德國的孩子也不愿意把自己心愛的布娃娃或者自行車,拿出來分享。那他們的父母是怎么處理的呢?
一個德國同事說:“首先,我會充分明確玩具的所屬權(quán):‘寶貝,自行車是你的,小朋友騎一下就會還給你的!缓笤購娬{(diào)一起玩得樂趣:‘平時一個人玩多沒意思啊,你教會小朋友騎車,以后2個人比賽多好玩啊!话愫⒆勇犕晡艺f的話,他會反復(fù)確認(rèn)小朋友會把自行車還給他,然后就同意2個人一起玩了!
如果是別的孩子要玩他的玩具,都是本人來找他借,而不是其爸媽代勞。孩子同意了,才可以把玩具借出去,不同意就不能強迫!胺窒怼北仨毷呛⒆幼栽傅,父母很忌諱替孩子做決定,這是一般德國家庭中的教育。
4試著站在他的立場考慮他的感受獨立意識的覺醒其實是孩子成長的標(biāo)志。作為家長,首先應(yīng)當(dāng)喜悅地接納這一事實。在“占有”意識增強的同時,他的語言能力又沒有發(fā)展到可以很清楚地表達(dá)內(nèi)心感受的地步,所以這個時候強迫他去和別人“分享”,多半會遭到大哭和抵抗。
這時父母不要把目光盯在諸如“他怎么變成這樣?”“這么自私長大之后怎么和人相處?”之類的問題上,那樣除了帶給自己焦慮之外于事無補。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你會發(fā)現(xiàn)情況也許沒有你設(shè)想得那么糟糕。
說句玩笑話,其實,孩子們心里也許想的是:為什么要“分享”,為什么要兩個人一起玩,通常一起玩的東西最容易壞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692532.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