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河北省冀州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試卷說明:

考試時間:150分鐘 分數(shù):150分 一、一般論述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題目。(每個2分,共6分)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節(jié)選)袁行霈①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之一,就是選擇包容。②包容,是中華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書》中就有這樣的話:“有容,德乃大!保ā吨軙?君陳》)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独献印芬舱f:“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保ǖ谑拢┮馑际怯兴荩湍苷橛凇肮,進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這些雖然都是針對統(tǒng)治者而言的,但在中華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義。中華文明是一種包容性很強的文明,中國人常用“海納百川”來形容一個人的氣度胸襟,這四個字也可以用來形容中華文明的品格。③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證明,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不只是黃河流域,還包括長江流域。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又證明,除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還有許多文化遺存散布在全國各地。中華文明的組成,既包括定居于黃河、長江流域,較早以農(nóng)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華夏民族創(chuàng)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少數(shù)民族創(chuàng)造的文明。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是多種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華夏文明為核心,核心向周圍擴散,周圍向核心趨同,核心與周圍互相補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漢族和漢族以外的少數(shù)民族,都為中華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例如:我們引以為驕傲的山西應縣木塔那樣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遼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開辟了我國南北海運航線;滿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現(xiàn)了康乾盛世。這些都為中華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頁。④我們還可以以戰(zhàn)國和唐代為例進一步說明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戰(zhàn)國時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等不同的學說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爭辯,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實。我想強調(diào)的是,中華文明的包容性不只體現(xiàn)在統(tǒng)治者的包容性上,也體現(xiàn)在整個社會的包容性上?鬃佑械茏尤В皸钪、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他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這說明社會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個重要標志,這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例如儒、釋、道三家并用;政府機構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華的機會,重視以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進入仕途;文學藝術的題材和風格多種多樣;等等。僅以政府的將軍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數(shù)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呂(晁衡)、新羅的崔致遠都曾遠離故國在唐朝任職。⑤中華文明的歷史告訴我們:文明的發(fā)展需要包容,“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唯包容才能百川匯海,唯包容才能不斷壯大。(節(jié)選自《新華文摘》,略有改動)【小題1】下列與“中華文明中統(tǒng)治者的包容性”沒有關系的一項是( 。〢.《尚書》中的“有容,?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是在告誡統(tǒng)治者要以“海納百川”的胸襟來統(tǒng)治天下。B.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統(tǒng)治者注重通過科舉考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進入仕途、建立功業(yè)。C.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開辟了我國南北海運航線;滿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現(xiàn)了康乾盛世: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D.唐朝政府機構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華的機會,唐朝政府的軍隊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數(shù)民族的人做了將軍!拘☆}2】下列對“中華文明是一種包容性很強的文明”的解說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〢.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證明,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不只是黃河流域,還包括長江流域;中華文明的許多文化遺存除了散布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外,還散布在全國各地。B.除定居于黃河、長江流域,較早以農(nóng)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華夏民族創(chuàng)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少數(shù)民族創(chuàng)造的文明,也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C.契丹族建立了精美的山西應縣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呂(晁衡)、新羅的崔致遠曾在唐朝任職,這些分別證明漢族以外的少數(shù)民族以及外國人為中華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D.中華文明的演進是多種文明因素按照“以華夏文明為核心向周圍擴散,周圍向核心趨同,核心與周圍相互作用”的模式進行整合的過程。【小題3】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〢.我國社會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因為戰(zhàn)國時代出現(xiàn)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學說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爭辯的局面。B.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時“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他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當時社會的包容度很大。C.作者認為,包容是中華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斷壯大。由此可見,華夏文明發(fā)展史上所有鼎盛階段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D.唐代儒、釋、道三家并用,文學藝術的題材和風格多種多樣,說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藝術等很多領域中都有所體現(xiàn)。例如,在唐代詩歌中就可見一斑。【答案】【小題1】C【小題2】C【小題3】D【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質(zhì)屬性的思維形式,其語言表達形式是詞或詞組。"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對文章的思想、觀點、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二、古代詩文閱讀(共42分)(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每個2分,共6分)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也。曾祖父龔,祖父暢,皆為漢三公。父謙,為大將軍何進長使。以疾免,卒于家。 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黃門侍郎,以西京擾亂。皆不就。乃之荊州依劉表。表以粲貌寢而體弱通倪,不甚重也。表卒。粲勸表子琮令歸太祖。太祖辟為丞相掾,賜爵關內(nèi)侯。太祖置酒漢濱,粲奉觴賀曰:“方今袁紹起河北,仗大眾,志兼天下,然好賢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劉表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為西伯可規(guī)。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nèi)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車即繕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橫行天下。及平江漢,引其賢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內(nèi)回心,望風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畢力,此三互之舉也!焙筮w軍謀祭酒。魏國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識,問無不對。時舊儀廢弛,興造制度,粲恒典之。初,粲與人共行,讀道邊碑。人問曰:“卿能誦乎?”曰:“能!币蚴贡扯b之,不失一字。觀人圍棋,局壞,粲為覆之。棋者不信,以?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用相比校,不誤一道。其強記默識如此。性善算,作算術,略盡其理。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為宿構;然復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詩、賦、論、議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從征吳。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時年四十一。粲二子,為魏諷所引,誅。后絕。 《三國志?魏志》 【小題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西京擾亂,皆不就 就:就任 B.時舊儀廢弛,興造制度,粲恒典之 典:掌管,主持 C.著詩、賦、論、議垂六十篇 垂:流傳 D.為魏諷所引 引:牽連【小題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部表現(xiàn)王粲“有異才”的一組是( ) ①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 ②聞粲在門,倒屣迎之 ③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 ④乃之荊州依劉表 ⑤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黃門侍郎 ⑥善屬文,舉筆便成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小題3】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粲年紀還不大,就備受當時的名人蔡邕的贊賞推重,而荊州刺史劉表卻認為他隨隨便便不拘小節(jié)不太看重他。 B.王粲借敬酒的機會,向太祖分析形勢:袁紹喜愛賢才卻不能任用,劉表擁有賢才卻不懂任用,只有太祖能招引賢才并任用賢才。 C.王粲博聞強記,碑文過目不忘,擅長撰寫文章,當時的人認為他的文章是事先寫好的,不能再增加文字。D.雖是寫史,強調(diào)客觀,但是作者在文章最后寫王粲的結局時還是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婉惜之情和憐惜之意!拘☆}2】定了長江、漢水,招納有才能的人而安置他們的職位,讓天下人歸心,遠遠看到(您的善政)而希望天下太平,文臣武將都被任用,英雄竭盡全力,這是夏、商、周三代開國之君的措施啊!焙髞硗豸颖徽{(diào)動官職(二)課內(nèi)文言文重點知識考查。(每個1分,共10分)7.下列加點詞語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項的一項是A、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B、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C、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D、必廟禮之。8.下列各項中的“請”意義與用法與例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 例: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zhàn)。 A.今越國亦節(jié)矣,請報之。 B.請姑無庸戰(zhàn)。 C.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D.請問您貴姓!敬鸢浮緽9.對加點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入而徐趨 趨:小步快走B.至而自謝 謝:道歉C.持其踵為之泣 泣:放聲大哭D.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 微獨:不僅10.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 [ ] A.則為之計深遠B.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 C.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D.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答案】B 【解析】11、下面句子中“而”字表示關系不相同的一項是A、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B、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C、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D、而陋者乃以考擊而求之12、下列各句中句式與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 A.不然,籍何以至此?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D.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xiàn)了前后顛倒的情況。分析可知:C.定【解析版】河北省冀州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語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243614.html

相關閱讀: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