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的張哲野坐在華中科技大學的愛因斯坦廣場上,一邊曬著冬天溫暖的太陽,打著呵欠,一邊講述自己的科研夢:“我要用石墨烯改變世界。”
這個化學與化工學院的大四本科生,自稱“不做實驗的時候總是沒什么精神,呵欠連天”。2014年2月21日,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他時,難以相信眼前這個頭發(fā)像一團火焰似的豎立起來的年輕人,在過去差不多一年時間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內(nèi)外著名期刊上連發(fā)5篇學術論文。
“學校對一個老師的要求,不過是3年發(fā)5篇SCI(科學引文索引)文章!焙蛷堈芤巴粋實驗室的副教授告訴記者。在實驗室20多名學生中,張哲野是唯一一個本科生,也是年紀最小的,但他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量遠高于其他碩士、博士甚至博士后。
“我只是做了一件自己感興趣的事,并在大學里堅持下來,僅僅是這個樣子!睆堈芤罢f話時臉上鮮有表情。
可在蘇州大學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董潔林看來,一個本科生取得如此成績,實在是“意外的驚喜”。“但這并非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只不過大部分有才氣、有能力的年輕人被當下的教育給扼殺掉了!倍瓭嵙终f。
在這個有20多個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實驗室中,最小的張哲野挑起了大梁
去年8月份,張哲野第一篇關于石墨烯的學術論文,發(fā)表在美國化學會旗下的期刊《應用材料與界面》上。隨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的3篇文章所發(fā)表的外文期刊,一家比一家“高大上”。
前不久,他的第5篇文章剛剛被美國《先進能源材料》雜志接收,該雜志2012年影響因子達10.043。而國內(nèi)核心期刊、中科院主辦的《化學通報》影響因子只有0.5左右。
除此之外,他還帶領團隊參加第十三屆“挑戰(zhàn)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獲得二等獎;在第九屆湖北省“挑戰(zhàn)杯”競賽中獲一等獎。在華中科技大學“啟明之星——科學研究之星”的獎項空缺一年之后,2013年落到了這個“90后”本科生身上。
“我剛來時,大家介紹他是‘未來科學家’,我第一反應是碩士或是博士,沒想到是本科生,之后發(fā)現(xiàn)此言非虛。”同一個實驗室的“80后”博士生奚江波說。在這個全名為“先端光電/能源材料與界面化學合作”的實驗室里,年輕的張哲野挑起了實驗室科研的大梁。
早在實驗室還沒成立時,張哲野就與石墨烯結了緣。當時才大二的他和另外幾十個本科生一起進到化學院下設的化學與化工創(chuàng)新基地,跟著一個師兄做石墨烯的研究。
據(jù)張哲野介紹,石墨烯這種單原子層材料具有非常奇異的特性,它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薄最硬的材料。它的強度比世界上最好的鋼鐵還高100倍。美國機械工程師杰弗雷·基薩教授打比方說,如果將一張和食品保鮮膜一樣薄的石墨烯薄片覆蓋在一只杯子上,然后試圖用一支鉛筆戳穿它,那么需要一頭大象站在鉛筆上。
它不僅可以開發(fā)制造出紙片般薄的超輕型飛機材料、可以制造出超堅韌的防彈衣,甚至還為“太空電梯”纜線的制造打開一扇“阿里巴巴”之門。同時,電子在石墨烯中的運動速度可以達到光速的1/300,是硅材料的100倍,它有望用于替代硅,成為新一代電子材料。
2010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兩位科學家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羅夫,憑借二維空間材料石墨烯方面的開創(chuàng)性實驗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這對于業(yè)內(nèi)人士來說,未必是好消息。張哲野的一個師兄感慨:“當時我覺得完蛋了!蹦且馕吨,一年會有上萬篇文章發(fā)表出來,“你想出來的點子別人也會想得到,你做的肯定也沒有別人快”。
當時還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讀博士后的肖老師也記得,材料系每個實驗室都開始做石墨烯。化學領域比較權威的美國化學會,每天一篇關于石墨烯的文章,《自然》雜志等頂尖刊物,一周一篇。
而張哲野卻找到了一個改變世界的“杠桿”!斑@次諾獎的頒發(fā)很令人振奮!”他在得知這一消息時十分地興奮。
只是和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通過塑料膠帶一層層地剝離石墨片、制作石墨烯不同,張哲野研究的是它的化學特性及相關復合材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315738.html
相關閱讀:人類進化導致微生物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