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由唐以下,因于科舉制度之功效,而使貴族門第徹底消失。同時亦因印刷術發(fā)明,書籍傳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濫,滲透到社會的下層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書術正式應用到古代經典上來,書籍傳播日易日廣,文化益普及,社會階級益見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學崛興。他們講的是萬物一體之道,故說:“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他們的工夫則從“
存天理,去人欲”
入手。他們的規(guī)模與節(jié)目,則為古代《大學》篇中所舉的“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八項。他們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樣,為秀才時即以天下為己任。他們都抱著“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的胸襟。他們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熱忱的書生。這一派儒學,從宋初開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見衰替。前后有七百長的時期,中國近代文化向社會下層之更深入與更普及,全由他們主持與發(fā)動。他們之間出過不少有名的學者,最為后人敬重的,則如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
與這一派儒學相隨并盛的,則有“
書院制度與講學風氣”
。漢、唐兩代,國家的公立學校,規(guī)制頗為詳備,學員亦極盛。只有魏晉南北朝時代,公立學校有名無實,嚴肅的講學風氣,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書院制度,則是一種私立學校而代替著佛寺嚴肅講學之風的。書院的開始,多在名山勝地,由社會私人捐資修筑,最重要的是藏書堂,其次是學員之宿舍,每一書院,常供奉著某幾個前代名儒的神位與畫像,為之時舉行祠典?梢姇阂(guī)模,本來是頗模仿佛寺而產生的。稍后則幾于通都大邑均有書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撥款維持。但書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獨立的自由講學之風格,是始終保持的。在那時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學校,國立大學與地方州縣學均有。尤其如宋、明兩代常常采取私家書院規(guī)制,模仿改進。但從大體說來,一般教育權始終在書院方面,始終在私家講學的手里。我們可以說,自宋以下一千的中國,是平民學者私家講學的中國,教育權既不屬之政府官吏亦不屬之宗教僧侶了。
說到講學的風氣,最先亦由佛寺傳來。宋、明儒的講學,與兩漢儒家的傳經,可說全屬兩事。傳經是偏于學術意味的,講學則頗帶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講學風氣,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會之全階層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講學風氣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門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們的講學幾乎全成了一種社會活動。同時又因為他們號為“
新儒家”
,講的多注重在現實人生與倫常日用,因此他們常常不免要牽涉到政治問題。如是則私家講學常要走上自由議政的路,而與政府相沖突。因此宋、明兩代,亦屢有政府明令禁止書院講學與驅散學員等事,宋代的程頤、朱熹,都曾受過這一種排斥與壓迫。最顯著的如明代末的東林黨,他們是一個學術團體,而同時被視為一個政治集團,他們雖多半是在野的學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絕大的聲勢。因此我們若不了解此七百來新儒家之精神與其實際的活動,我們亦將無法了解近代中國文化動態(tài)之樞紐所在。
(節(jié)選自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
1
.對文中敘述的“
新儒學”
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新儒學產生在唐以后的中國貴族門第徹底消失之后。
B
.新儒學以天下為己任,其成員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熱的宗教熱忱的書生。
C
.新儒學從宋初開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漸衰替,一直延續(xù)了七百的時間。
D
.新儒學使中國近代文化向社會下層更加普及與深入。
2
.對中國古代“
書院制度”
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
.中國古代的教育,先經過國家的公立學校的發(fā)展,然后是公立學校有名無實,教育轉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發(fā)展為私立學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
.古代的書院大多修建在名山勝地,原因是這些地方遠離塵囂,便于學生讀書,同時書院選址又體現出新儒學高雅的鑒賞品味。
C
.由社會私人捐資修筑的書院,一般都有藏書堂,有學員宿舍,還常常供奉著某幾個前代名儒的神位與畫像。
D
.私人建立的書院牢牢控制著中國古代的教育大權,私塾取代公立學校,成為自宋至清一千來的中國唯一的教育形式。
3
.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
.書院講學所帶有的宗教精神,必然發(fā)展到讓文化向社會各階層的普及。
B
.書院講學所關注的現實人生與倫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議政的路子。
C
.漢儒傳經是偏于學術意味的,而書院講學頗帶有宗教精神,
多與政治相沖突,屢屢遭到排斥與壓迫。
D
.從書院講學開始的東林黨,本身既是一個學術團體,又是一個政治團體。
參考答案:
1
.選B
原文是“
他們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熱忱的書生”B
項“
以天下為己任,……
狂熱的宗教熱忱”
言過其實了。A
項可根據信息“
中國社會由唐以下,因于科舉制度之功效,而使貴族門第徹底消失。……
到了宋代,新儒學崛興。”
判斷正確。C
、D
項,可根據信息“
這一派儒學,從宋初開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見衰替。前后有七百長的時期,中國近代文化向社會下層之更深入與更普及,全由他們主持與發(fā)動。”
判斷正確。
2
.選C A
項,根據信息“
漢、唐兩代,國家的公立學校,規(guī)制頗為詳備,學員亦極盛。只有魏晉南北朝時代,公立學校有名無實,嚴肅的講學風氣,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
在那時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學校,國立大學與地方州縣學均有。”
可以判斷,選項將某一時期的特點說成了整個中國古代的教育。可以說是犯了“
以局部代替整體”
的錯誤。B
項根據信息“
書院的開始,多在名山勝地……
可見書院規(guī)模,本來是頗仿佛寺而產生的”
可知古代的書院大多修建在名山勝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講學而來的;D
項“
唯一的教育形式”
錯,根據信息“
在那時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學校,國立大學與地方州縣學均有。”
可判斷國家辦的公立學校一直存在。
3
.D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452180.html
相關閱讀:《歷史性的活化、延伸與推進》閱讀答案
在詩與思的辯難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來自同樣“富有熱情與痛
《墨家剎那輝煌之后為何在歷史上失蹤了?》閱讀答案及解題指導
季羨林《中國文化的內涵》閱讀答案
宗白華《悲劇的與幽默的人生態(tài)度》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