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斯丹
[德國]普拉滕
誰要是曾經(jīng)親眼注視過美,
他就已經(jīng)被交給死亡之手,
他在人間間將會碌碌無為,
可是他會在死亡眼前發(fā)抖,
要是他曾經(jīng)親眼注視過美!
愛的痛苦會永遠縫住他不放,
因為只有癡子才會在世間
愿望滿意這樣的一種欲望:
誰要是曾經(jīng)中了美的利箭,
愛的痛苦會永遠纏住他不放!
唉!他情愿憔悴得像枯泉一樣,
從每一陣輕風(fēng)中吸到毒液,
從每一朵香花中唉到死亡:
誰要是曾經(jīng)親眼注視過美,
唉,他寧愿憔悴得像枯泉一樣!
(錢春綺譯)
【賞析】
《特里斯丹》是普拉滕的抒懷之作。全詩描寫了深深陷入愛情卻得不到愛情的中世紀騎士特里斯丹痛苦不堪的精力世界。
《特里斯丹與伊索爾德》底本是中古時代凱爾特民族的一個傳說,后由德國作曲家瓦格納改編成歌劇。相傳科恩瓦爾國王派侄兒特里斯丹,赴愛爾蘭接國王未婚妻伊索爾德。兩人在歸途中發(fā)生愛情,但伊索爾德歸國后仍被迫嫁給國王。某夜,特里斯丹潛入?內(nèi)與她相會,相互傾訴愛幕之情。不料為人舉報,特里斯丹被害,伊索爾德聞訊后斷然自殺。
這一傳說被后人重復(fù)寫進各種文體的文學(xué)作品。
全詩短短十五句,首句“誰要是曾經(jīng)親眼注目過美”反復(fù)了三遍,凸起了引起特里斯丹所有痛苦的本源——“凝視過美”,即愛上了一個人,成為“美”的俘虜。第一詩節(jié)用悖論的伎倆來表示墜入情網(wǎng)的特里斯丹的抵觸心理。詩人寫到只有誰墜入情網(wǎng),誰就即是把自己交給了死亡,由于愛情的力氣是如此宏大,使得你無心塵世間其余的所有;可是詩人接著又否認了自己說,誰只要墜入情網(wǎng),誰面對死亡就會“顫抖”,因為戀情如斯美妙,使得你不忍心舍棄塵世的一切走向逝世亡。第二詩節(jié),詩人為咱們展現(xiàn)了特里斯丹的痛苦,這就是愛的痛苦。愛必定是疼痛的,因為愛的欲望永遠不措施知足,只有愛著的人才像“癡子”一樣盼望滿意本人的愿望。所以只要你愛上了,你就注定與痛苦結(jié)緣,難解難分。第三詩節(jié),詩人刻畫特里斯丹只管為愛痛苦,但他情愿做愛的俘虜,“甘心憔悴得像枯泉一樣”。為了表現(xiàn)特里斯丹的憔悴,詩人選取了“和風(fēng)”跟“毒草”這兩個天然界的漂亮風(fēng)物,而處于愛的苦楚中的特里斯丹從“大風(fēng)”中吸到的竟然是“毒液”,從“香花”中嗅到的居然是“死亡”。至此,詩人把愛的痛苦及其對人的殘害渲染到極致。
詩歌每一詩節(jié),首句和尾句重復(fù),然而在詩意上后一句是前一句的遞進。這種重復(fù)既體現(xiàn)了一種周而復(fù)始的音韻美,又加強了詩意,增強了情感的力度。(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93749.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