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開始了,平時懂的很多的健君說:“小樹也是有生命的,和小草、小花一樣。有生命的東西就會發(fā)出聲音,所以小樹是會說話的。”超超辯解說:“小樹沒有嘴巴,怎么會說話呢?”“是呀!我們都沒有看到過小樹的嘴巴。”其他孩子也附和著。這時,雯雯站起來說:“不對,小樹是會發(fā)出聲音的。風一吹,它就發(fā)出沙沙沙,嗦嗦嗦的聲音呢!就象在唱歌!”于是大家一下子就被雯雯“鎮(zhèn)住”了,幾乎鴉雀無聲。這時,鵬鵬似乎想到了什么,說:“那不是小樹葉的聲音,是風發(fā)出的聲音。”這時,媛媛又不緊不慢地回到原來的話題:“小樹不會說話,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聽到過小樹的說話聲。”話音剛落,聰明的健君說話了:“小樹會說話,但它說的不是我們人的話,是樹的話,我們是聽不見的。”……孩子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辯論中,不斷碰撞出思想火花,他們似乎更滿足于辯論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我始終沒有插話,也沒有對幼兒的討論加以總結。在我看來,他們的解釋都基于自己的已有經驗,還能提供符合自己邏輯的豐富的“證據(jù)”,實在超出我的想象。一直以來,我總把自己定位為“導演”,希望自己組織的活動如精彩的演出,而孩子則像“主角”,在我設定的“情節(jié)”中不斷地有精彩的表演。我總是千方百計地用各種方法引導幼兒接近我的預定目標,把我認為需要掌握的知識“輸送”給孩子們,對孩子們的疑惑我也總是竭盡所能找尋答案,甚至在“山窮水盡”時,我也會以“不管小樹會不會說話,它給我們帶來了美麗的環(huán)境,我們都要愛護它”這樣的總結性話語“自然”地結束活動。但在這次活動中,孩子們以自己的精彩表現(xiàn)告訴我,他們其實并不需要“導演”。解讀孩子們的思維,包容他們的想法,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與表達的機會,遠比給予他們所謂的知識點更有意義。
一、案例:
《小手的秘密》是小班的一次科學活動;顒又攸c就是在游戲中,探索自己小手的秘密;難點是知道大拇指的作用。我采用實驗法讓幼兒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為了使活動能順利地實現(xiàn)預期目標,我在活動前做了充分的準備,為了讓幼兒清楚地觀察指紋,我每組都放著放大鏡,能保證兩位小朋友有一只放大鏡。為了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我挑選統(tǒng)一大小的積木,在積木上妥善安置著膠帶,很容易取用。
活動第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實驗,了解大拇指的作用。首先,我讓幼兒用自己的小手把操作筐里的黃豆、紙片、牙簽放到自己的位置上,一瞬時間,孩子們就放好了,還為自己的成功而高興。然后,我就邊講解邊演示把透明膠布把一只手的大拇指固定,于是,小朋友們就紛紛動手將大拇指固定在手心里,可是,只有一部份幼兒固定了,還有一部份幼兒只是用膠布捆綁在大拇指上,而沒有將大拇指與手心固定。最后,我讓他們把紙片、牙簽等放回到操作筐內,大部分小朋友都無法完成。
活動第二環(huán)節(jié),是通過使用放大鏡,兩兩合作,先各自觀察自己的手指指紋,再觀察比較同伴的指紋,他們發(fā)現(xiàn)每只手指的指紋是不一樣的,有的幼兒發(fā)現(xiàn)自己的指紋象太陽,有的說象畚箕,有的說象云朵……
手在人的個體發(fā)展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多才多藝的手”這一主題中,我們創(chuàng)設了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引導幼兒了解自己的手,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自己的手。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活動,讓幼兒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手是多么靈巧,多么獨特,多么多才多藝,這樣的發(fā)現(xiàn)使幼兒對自己的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自豪感。“打開來嘗一嘗”這一科學活動,則很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幼兒在實際操作中,很好地感受到了手的用途及成功帶來的喜悅之情。
在活動前對本次活動作了充分的準備,事先讓幼兒自帶了各類食品來園,有袋裝的、盒裝的、散裝糖、堅果等,各類不同的外包裝都一應俱全,好讓幼兒在活動中充分學習不同食物外包裝的開啟方法。活動在幼兒感興趣的零食的驅動下順利展開。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與學習不同食物外包裝的不同開啟方法,活動分了兩部分而進行。第一部分是學習如何開啟袋裝、盒裝的食物;顒佑晌乙灰怀鍪敬b、盒裝的代表性食物導入,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幼兒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幼兒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踴躍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難能可貴的是,幼兒都想出了很多與他人不一樣的想法。之后,讓幼兒付諸于實踐中,從親身實踐中驗證自己想法的可用性。當幼兒順利打開各種外包裝時,都顯得十分興奮,他們在實踐中充分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之情;顒拥诙糠郑瑢W習剝花生、瓜子等有殼的食物,相對于第一部分而言較難,因此這一部分重點示范講解。由于瓜子、花生的體積較小,不易于幼兒觀察,因此借助于展示屏,通過展示屏示范、講解剝的技巧,幼兒們學的很投入,還不時地提一些自己的小意見。在之后的操作過程中,絕大數(shù)幼兒都能順利完成,除個別幼兒忍不住要用嘴巴咬,在我的提醒下,也都能試著用正確的方法剝殼。很快,幼兒們用自己靈巧的小手完成了剝殼的任務,最后我們一起享用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在吃的過程中,還滲透了“和同伴分享食物”的品德教育,讓幼兒改掉獨占的壞習慣,體會共同分享的喜悅。
活動目標基本是達到的,小朋友們在吃中學到食品打開的不同方法,并理解了撕、擰、剝等詞。尤其是在活動中感受到了手的能干,激發(fā)了幼兒動手的欲望,知道了自己的事情要學著自己做的簡單道理,還充分感受到了與同伴分享食物的喜悅之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er/689822.html
相關閱讀:科學活動:誰能砸開核桃(詳細)
科學活動《青蛙》教學反思
幼兒園科學活動:花枝上的蝴蝶
學前班生活百科:食的科學(一)
認識電池(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