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yǎng)孩子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會孩子們對別人敏感。然而,為了了解別人,孩子們又首先必須具有對自己的敏感。他們必須清楚地識別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并在適當?shù)臅r候把這些情感自如地表達出來。這是與別人建立良好關系的開端,也是學習在長大成人之后保持情感平衡的第一步。
情感:
是表達出來,還是埋在心里?
把情感表達出來,這并不意味著孩子受到了情感傷痛后,每一次都可以隨意地發(fā)作,而是指她應該在表達情感和把情感埋在自己的心里這兩者之間實現(xiàn)一種和諧的平衡。最終,她應該能夠在必需的時候把自己的情感掩蓋起來,但又不能蓋得太緊,蓋得太緊的話會讓她即使是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也沒辦法把那個蓋子揭開,比如在進行體育鍛煉的時候(舉例來說,發(fā)瘋似地狂跑,以宣泄內心壓抑的情感)或者與值得信賴的朋友在一起時。能夠對情感表達進行控制是一種成熟的標志。不會控制自己情感的孩子是令人討厭的頑童,而一個從來不表達自己情感的人則是平淡乏味的。對情感過多地控制或過分夸張地表露,這兩種做法都會給成年后的生活帶來問題。
把情感埋藏在心里,無論是對孩子、對父母還是對他們之間的關系來說,都沒有任何好處。如果你希望孩子不要把情感表達出來,那實際上就是告訴孩子,他的情感讓你感到害怕,或者給了他這么一個信息,你根本不想去了解他的情感。這樣,孩子就會認定,伴隨著日常生活中喜怒哀樂的交替變化而產生的情感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根據(jù)小孩子的邏輯,如果他的情感沒有價值,那么他自己也就分文不值。如果這種缺乏感情的情況一而再、再而三地發(fā)生的話,孩子很快就學會了抑制自己的情感,尤其會在父母面前把自己的情感隱藏起來。最終,孩子就變得越來越不了解自己,而且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也會變得困難重重。
即使你并不是漠不關心地對待孩子的情感表達,而是更多地采用壓制的辦法,實際上也是對孩子的情感表達作出了生氣的回應:“我不想再聽你嚷嚷那條無聊的死魚!被蛘吒愀猓骸拔視o你點顏色看,看你再嚷嚷!备改笇⒆拥那楦凶鞒龅倪@種反應使她產生了恐懼,把她變成了一個不會表達情感的、麻木的人。而對孩子的情感反應遲鈍的父母更會責備孩子,進一步壓制孩子的情感(比如,“我告訴過你不要給魚喂得太多!”),讓孩子的內心充滿了負疚和傷害,而且不敢表露出來,或者導致孩子大發(fā)脾氣。對于那些從小在感情遲鈍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父母來說,要改變這種對孩子情感表達的反應方式是一項富于挑戰(zhàn)性的任務。
下面,我們從積極的方面來描繪一下當孩子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父母又接受他的情感時會發(fā)生什么情況。我們來看這么一個例子:“爸爸,奶奶送給我做生日禮物的項鏈壞掉了!卑职竹R上停下手頭的工作去關注孩子,注視著她的眼睛,用臂膀摟住她的肩頭,對她說:“我很難過。那真是一條特別的項鏈!彼f的話和身體語言都向孩子傳達了這樣的信息:“我會幫助你的,你的情感對我來說很重要。你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爸爸的這種反應讓孩子的情緒放松了下來,使她能夠向他傾訴更多的情感,通過對他的傾訴來解除心里的疙瘩。她既不會畏畏縮縮地不敢吐露自己的心聲,也不會勃然大怒,而是找到了一條途徑來表達內心的悲傷。孩子的情感表達實際上是她內心的真實寫照,通過接納她的這些情感,爸爸就提升了孩子的自尊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09744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