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衛(wèi)鞅》閱讀答案及翻譯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高中文言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衛(wèi)鞅 商君者,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鞅少好刑名之學(xué),事魏相公叔痤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穆公之業(yè),東復(fù)侵地,乃遂西秦,因 衛(wèi)鞅
商君者,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鞅少好刑名之學(xué),事魏相公叔痤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穆公之業(yè),東復(fù)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寵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語數(shù)日不厭。景監(jiān)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說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暢)待數(shù)十百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shù)說君,君大悅之耳。”以衛(wèi)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民為什五,而相收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匿奸者與降敵同罰。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fù)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數(shù)。于是太子犯法。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wèi)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邊城。其后民莫敢議令。
衛(wèi)鞅說孝公伐魏,孝公以為然,使衛(wèi)鞅將而伐魏。魏使公子?將而擊之。軍既相距,衛(wèi)鞅遺魏將公子?書曰:“吾始與公子歡,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魏公子?以為然。會盟已,飲,而衛(wèi)鞅伏甲士而襲虜公子?,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發(fā)人捕商君。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shù)挾持浮說非其質(zhì)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印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fā)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zhàn)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于秦有以也夫!
(節(jié)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9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語數(shù)日不厭

厭:討厭、厭惡
B
.軍既相距

距:通“拒”,相距對峙
C
.吾始與公子歡

歡:友好,交好
D
.民怪之,莫敢徙

怪:感到奇怪
10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因孝公寵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
B


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C


商君者,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吾與諸侯約,先入關(guān)者王之。
D


盡破之以歸秦;趙亦設(shè)盛兵以待之。
11
.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商鞅“刻薄”的一組是




①故吾以強國之術(shù)說君,君大悅之耳
②不告奸者腰斬,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③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④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
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⑥衛(wèi)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邊城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⑥

C
.②③⑤⑥

D
.③④⑤⑥
12
.下面對文末司馬遷一段話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認為商鞅天生是個冷酷無情的人,這從他處罰公子虔、欺騙公子?、不聽趙良規(guī)勸幾件事上足以得到驗證。
B
.認為商鞅當初用帝王之術(shù)游說孝公,憑借的是虛浮的言論,并非他有真才實學(xué)。

C
.認為商鞅的著作《開塞》、《耕戰(zhàn)》的內(nèi)容,與他本人的所作所為相似。
D
.認為商鞅因變法最終在秦國落得一個車裂的下場,完全是罪有應(yīng)得。
參考答案:
9

A
(厭:滿足)
10

B
(兩個“之”都是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謂之間,起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的作用。
A
項前一個“因”是介詞,作“通過”講;后一個“因”是副詞,作“趁機”講。
C
項前一個“者”是助詞,起提頓語氣的作用;后一個“者”是代詞,譯為“……的人”。
D
項前一個“以”是連詞,表順承,不譯;后一個“以”也是連詞,表目的,譯為“來”。)
11

C
(①句說明商鞅善于揣摩君王的心理,進而迎合,為人圓滑。④句說明商鞅言而有信。)
12

D
(司馬遷并沒有否定商鞅變法的意思,只是認為他為人太刻薄才落得一個謀反的惡名。)
13
太史公曰
/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
/
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shù)
/
挾持浮說非其質(zhì)也
/
且所因由嬖臣
/
及得用
/
刑公子虔
/
欺魏將印
/
不師趙良之言
/
亦足發(fā)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
參考譯文:

商君,是衛(wèi)國國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孫氏。商鞅輕時就喜歡研究刑名之學(xué),為魏國相國公叔痤做事,擔任中庶子。公叔痤死后,公孫鞅聽說秦孝公在全國尋訪有才能的人,以圖重整穆公的霸業(yè),向東收復(fù)被侵占之地,于是西去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jiān)的關(guān)系求見孝公。孝公與衛(wèi)鞅談話,不知不覺跪在席上向前移動膝蓋。談了幾天不覺得滿足。景監(jiān)說:“您用什么道理說中大王的心意呢?我們大王非常高興。”衛(wèi)鞅回答說:“我勸說大王用帝王治國的方法建立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但大王說:‘太遙遠了,我不能等待。況且一般賢能的君王,都希望自己在位時能名揚天下,怎么能愁悶不堪地等待幾十上百才成就帝王大業(yè)呢?’所以,我用富國強兵的方法勸說大王,大王就非常高興了。”委任衛(wèi)鞅為左庶長,終于制定了變更成法的命令。下令把百姓每十家編為一什,每五家編為一伍;ハ啾O(jiān)督檢舉,一家犯法,九家檢舉,若不檢舉,十家一起治罪。不告發(fā)犯法作亂的處以腰斬的刑罰,隱藏犯法作亂的與投降敵人的同樣受罰。為私事爭斗,各按情節(jié)輕重處以大小不同的刑罰。從事工商和因懶惰而貧窮的,將他們的妻子兒女全部收為官奴。

法令已經(jīng)具備,還沒有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有誰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給誰十金。人們覺得奇怪,沒有人敢搬動。又下令說:“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把木頭搬走了,當即就賞給他五十金,以表明決不欺騙。事后頒布了新法。新法在民間推行了一周,秦國的百姓到國都訴說新法不方便的數(shù)以千計。正在這個時候,太子犯了法。衛(wèi)鞅說:“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為上面不守法。”要將太子繩之以法。太子是王位的繼承人,不能施加刑罰,于是就處罰了他的師傅公子虔,將他的老師公孫賈處以墨刑。第二天,秦國的百姓都服從新法。開始說新法不方便的秦國老百姓又說來新法如何方便。衛(wèi)鞅說:“這都是些攪亂教化的人。”全部把他們遷移到邊境。此后,百姓再也不敢議論新法。

衛(wèi)鞅勸說孝公攻打魏國,孝公認為說得對,派衛(wèi)鞅率領(lǐng)軍隊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率兵迎擊。兩軍相距對峙,衛(wèi)鞅給魏將公子?寫信說:“當初我與公子相處很好,如今你我成為敵我雙方的主將,不忍相互殘殺,可以與公子相見面談,訂立盟約,歡宴后各自罷兵,以安定兩國的局勢。”魏公子?認為衛(wèi)鞅說得對。會盟結(jié)束后,飲酒,可是衛(wèi)鞅埋伏下的武士襲擊并俘虜了魏公子?,趁機攻打他的軍隊,徹底打敗他們后返回秦國。

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伙人告發(fā)商君想造反,派差役捕捉商君。秦惠王將商君處以車裂的極刑示眾于市,說:“不要像商君那樣謀反!”于是,將商君滿門抄斬。

太史公說:商君天生是個冷酷無情的人。推究他當初用帝王之術(shù)游說孝公,憑借的是虛浮的言論,并非他天資好。況且當初他由君王的寵臣引薦,等到被重用,就處罰公子虔,欺騙魏將公子?,不聽趙良的勸告,足以說明他冷酷無情了。我曾經(jīng)讀過商君的著作《開塞》、《耕戰(zhàn)》,內(nèi)容與他本人的所作所為相似。最終在秦國留下了一個謀反的惡名,這也是有緣由的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565892.html

相關(guān)閱讀:《潘將軍失珠》閱讀答案及翻譯
《冷泉亭記》閱讀答案附翻譯
“崔浩,字伯淵,清河人也”閱讀答案及翻譯
《崔浩字伯深》閱讀答案及翻譯
“御史大夫韓安國者,梁成安人也”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