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七十章原文及譯文
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七十章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七十章注釋
、言有宗:言論有一定的主旨。
2、事有君:辦事有一定的根據(jù)。一本“君”作“主”!熬敝赣兴。
3、無知:指別人不理解。一說指自己無知。
4、則:法則。此處用作動詞,意為效法。
5、被褐:被,穿著;褐,粗布。
6、懷玉:玉,美玉,此處引伸為知識和才能!皯延瘛币鉃閼汛еR和才能。
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七十章譯文
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沒有誰能理解,沒有誰能實行。言論有主旨,行事有根據(jù)。正由于人們不理解這個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難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總是穿著粗布衣服,懷里揣著美玉。
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七十章賞析
《道德經(jīng)》第七十章流露出老子對當時的統(tǒng)治者失望的情緒。他提出的一系列政治主張,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實行,卻沒有任何人理解和實行。看來,他的那一套治天下的理想,只有他幻想中的“圣人”才能實現(xiàn)。在現(xiàn)實中是無法實現(xiàn)的。他不了解,任何治國方案,都必須適應(yīng)統(tǒng)治階層的的利益,否則,他們是不會采納,不會去實行的。于是,老子就有了這一篇感慨之論。本章是專對掌權(quán)者而言的,不是對一般人說的。文中的“我”、“吾”等詞,可謂之“道”的人格化。
在以前各章里,老子談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學(xué)說,例如靜、柔、儉、慈、無為、不爭等,這些都是合乎于道、本于自然的主張。在社會生活當中應(yīng)當是容易被人們所理解、易于被人們所實行。然而,人們卻拘泥于名利,急于躁進,違背了無為的原則。老子試圖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探索,對于萬事萬物作出根本的認識和注解,他以淺顯的文字講述了深奧的道理,正如身著粗衣而懷揣美玉一般。但不能被人們理解,更不被人們實行,因而他感嘆道:“知我者!。對此,任繼愈先生說:“他自以為很高明,頗有懷才不遇、曲高和寡的苦悶。其實他唱出的是沒落階級的挽歌。并不是人們不了解他。而是歷史拋棄了他!保ā独献有伦g》)張松如先生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他說,“歷史卻并沒有冷落了他。單說先秦時期吧:相傳春秋時的叔向、墨翟,戰(zhàn)國時的魏武侯、顏觸,都曾稱引過他的話;莊子則頌揚他‘古之博大真人哉!’(《莊子?天下篇》)以宋研、尹文為代表的稷下學(xué)人又繼承了老子而發(fā)展為黃老學(xué)派;至于韓非,更有《解老》、《喻老》之作。降至秦后,西漢初年,黃老之學(xué)一度居于統(tǒng)治地位。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旨》,實突出道家,而司馬遷《史記》并特為立傳。演至東漢,甚至神化為道教的始祖了。凡此一切,總不能說是‘歷史拋棄了他’吧!保ā独献有Wx》第385-386頁)我們感到任、張二位先生在對個問題的討論中有不同的標準。比如,怎樣才算是被歷史拋棄了的問題。任繼愈先生的意思是,老子在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他提出的政治主張不被人們理解和采納,因而感到政治抱負難以施展,頗有懷才不遇、曲高和寡的苦悶,從這個意義上講,老子沒有被時代所選取。張松如先生則是從老子之后的若干年、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去研究老子是不是被歷史所拋棄的問題。所以,任、張二先生的標準不同,觀點上就有了差異。在歷史上經(jīng)?梢砸姷竭@樣的景況,懷才不遇、難以施展其政治抱負的君子們,往往被后世的人們所看重,老子如此,孔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因此,我們的認識是,老子被他所處的時代拋棄了,他的政治主張不能實行;但他又被后世的人們認可,他的思想學(xué)說、他的政治主張,有些被統(tǒng)治者接受了、實施了,有些被推向至尊之地,被神化為道教之經(jīng)典!纠献拥赖陆(jīng)第七十一章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老子道德經(jīng)譯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878839.html
相關(guān)閱讀:大戴禮記?小辨第七十四篇
思奉車子侯歌原文及翻譯
晉書?阮籍傳原文及翻譯
劉仁軌為左仆射原文及翻譯
杜甫《?陂西南臺》原文及翻譯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