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什么是分離焦慮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行為習慣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爸爸媽媽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在寶寶成長到6、7個月時,寶寶已經(jīng)開始有了對陌生人、陌生環(huán)境的恐懼,只要爸爸媽媽一旦不在身邊,就會開啟大哭模式。對此,我們可能會認為孩子是怕生,膽小。但是你知道嗎?這是寶貝成長中重要的一步——分離焦慮,究竟什么是分離焦慮呢?小編今日為您解答。
  一、什么是分離焦慮  當孩子長到6-7個月以后,我們可以看到,孩子開始害怕陌生人,而且當他們與媽媽或其他親人分開時,還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高興。例如,正抓住小床圍欄站著的10個月的培培看見媽媽穿上衣服、拿起挎包要出去買東西時,就會哭起來。在同樣場景下,用不著圍欄的15個月的娜娜就會跑過去摟住媽媽,或者起碼也要跟她到門口。如果媽媽關上門走出去,她就會放聲大哭。這種反應就是嬰兒的分離焦慮。心理學研究證明,分離焦慮一般出現(xiàn)在一周歲之前(此時嬰兒正在形成最初的社會性依戀),在14-20周時達到頂峰,然后在整個嬰兒期和學前期,其強度逐漸減弱。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養(yǎng)育的兒童,最早出現(xiàn)分離焦慮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北美和歐洲嬰兒一般在6-7個月出現(xiàn)這種行為,而有些國家的兒童,如非洲烏干達和一些亞洲國家的嬰兒在5-6個月時就出現(xiàn)與母親分離時的焦慮。原因何在?和典型的西方文化相比,這些國家的嬰兒與他們的母親有更多的親密接觸。他們跟媽媽一起睡覺,母乳喂養(yǎng)的時間比西方兒童長,和母親形影不離,他們常常騎在媽媽身上或被棉繩綁在媽媽身后。和媽媽分離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大事,所以他們才很早地表現(xiàn)出這種分離焦慮。
  二、陌生人焦慮與分離焦慮  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產(chǎn)生在同一時間,也就是嬰兒形成最初的社會性依戀之時,它是嬰兒的認知能力和情緒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為什么剛剛開始體驗到愛的歡樂的嬰兒,現(xiàn)在突然又被恐懼的痛苦所侵擾呢?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嬰兒可能是從他們的親人那里學會害怕分離的,因為當親人離開時,他們的一些不舒適感(如饑餓、濕尿布和疼痛)就會增多或加劇。換言之,嬰兒會把痛苦的延長或加劇同親人的不在場聯(lián)系起來,因此當親人要離開時,就表現(xiàn)出他們的條件性焦慮。
  另一些心理學家從行為學角度解釋這種現(xiàn)象:自然界的很多事件預告著即將發(fā)生的危險跡象。當一些情境經(jīng)常地與危險相聯(lián)結(jié)時,通過物種的長期演化,對這些情境的恐懼與回避就成為與生俱來的本能,這種本能可以作為一種生物學的程序,通過遺傳傳給下一代。處在這些事件中的嬰兒就會按照事先編好的程序害怕陌生人、陌生環(huán)境,以及和熟人分離后的陌生場面。但這種程序性的對陌生事物的恐懼在出生時還沒表現(xiàn)出來,因為新生兒的認知能力是很不成熟的,他們需要時間去辨認什么是熟悉的,并且把這些人、物體和事件與不熟悉的事物區(qū)分開來。然而一旦這種辨別成為可能,嬰兒身上那種由遺傳獲得的對不熟悉事物的恐懼就會迅速表現(xiàn)出來。嬰兒滿一歲以后,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就變得不那么強烈,以致于他們會主動與親人分離,并且在媽媽離開房間后能夠容忍陌生人的存在,這是因為,嬰兒開始把依戀對象作為一個安全基地,這一基地激發(fā)了他們的第二種預先編好程序的行為──探究環(huán)境。當嬰兒冒險離開安全基地進行探究時,他們發(fā)現(xiàn)好多新奇的刺激(包括友好的陌生人)都非常有趣,非常好玩。
  一項有趣的心理學實驗發(fā)現(xiàn),一組10個月的嬰兒愿意離開他們的媽媽,冒險進入一個陌生房間,為了在那兒玩。而同樣是10個月齡的第二組嬰兒,當他們被放在這個同樣的陌生房間、并看到他們的媽媽離去時,多數(shù)都哭起來。這說明,第一組嬰兒在陌生環(huán)境里并沒有感到不舒適,因為他們知道媽媽在哪里并把她作為一個安全基地去探究別的新環(huán)境。
  還有一些心理學家從認知發(fā)展的角度解釋這種現(xiàn)象。他們認為,陌生人焦慮是嬰兒知覺發(fā)展和認知發(fā)展的自然結(jié)果。6-8個月的嬰兒頭腦中已形成了關于熟人面孔的穩(wěn)定圖式(即對親人面孔的穩(wěn)定、準確的記憶),而生人面孔這時成了與熟人面孔不同的導致恐懼的潛在刺激物。這一年齡的嬰兒在產(chǎn)生陌生人恐懼之前,常常凝視著陌生人。這種短暫的凝視不是恐懼引起的驚呆,而是一個認識過程:他(她)是誰?這個面孔和他熟悉的那些面孔是不是一樣?原來熟悉的親人的面孔到哪兒去了?當他們不能回答這些問題時,就會對陌生人產(chǎn)生警覺,同時用哭聲來召喚熟人。隨著嬰兒的成熟,他們見到的陌生人越來越多,他們關于人的面孔的圖式也越來越泛化。因此,兩歲的嬰兒見到陌生人的面孔就不再感到煩惱,因為他們知道,這些人無非是一些所謂叔叔、阿姨、爺爺、奶奶之類,他們都很友好,并沒有什么危險。
  在能夠認識熟人面孔的同時,嬰兒還形成了關于熟人可能在哪里的圖式。嬰兒可能形成了關于熟悉的面孔在熟悉的地方的圖式。嬰兒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與他們的媽媽分離,并且一般地并不抗議這種短暫的分離。例如,媽媽把十個月的兒子放在客廳的地板上,自己進了廚房,孩子可能會停止游戲,看著她往哪兒走,然后又繼續(xù)玩他的游戲,并不因媽媽離開而提出抗議。這是因為孩子知道他媽媽去了哪兒;就是說,他在此之前已經(jīng)形成了媽媽進廚房的圖式。但是假如媽媽穿上衣服,裝起錢包,走向大門口,孩子就不知道媽媽要到什么地方去,因此哭起來。就是說,如果嬰兒理解不了不在場的親人去了什么地方或他們什么時候能回來,他們就會產(chǎn)生分離焦慮。
  不管對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怎樣解釋,大多數(shù)心理學都認為,嬰兒身上出現(xiàn)的這種情緒體驗對兒童將來的心理發(fā)展有長期影響。早在本世紀初,弗洛伊德就提出,母嬰之間穩(wěn)定的情緒聯(lián)系的建立,對于社會性與個性的正常發(fā)展來說,是絕對必要的,這一觀點后來獲得了行為學家約翰·鮑爾貝和當代最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論家埃里克森的贊同。埃里克森認為,早期情緒依戀向嬰兒提供了一種基本的信任感,它使兒童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夠與別人建立起密切的感情聯(lián)系。以研究黑猩猩著稱的學習理論家哈里·哈洛和以研究人類學習著稱的羅伯特·西爾斯則認為,與母親的密切聯(lián)系使嬰兒習得了全套的社會技能,使他們能夠卓有成效地、恰當?shù)赝渌鐣蓡T交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105342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