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語文試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試卷說明:

大慶實驗中學—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高三語文試卷11月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答題前,務必先將自己的姓名、考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考生作答時,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在本試卷上答題無效。第Ⅰ卷 閱讀題 甲 必考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每小題3分,共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⑴唐詩現(xiàn)在又開始讓人感覺真切和親切了,這是經歷了和傳統(tǒng)文化分別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內心感覺。經歷了千年,唐詩還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當時的創(chuàng)作盛況。那么多唐詩顯然不可能都是為了功名而寫作的。它是一種流行的東西,是社會場合的一種交流方式,更多時候就像現(xiàn)在的歌詞。王之渙和高適、王昌齡幾個去歌臺舞榭,聽歌女唱他們的詩。幾輪下來,獨獨聽不到王之渙的詩。王之渙指著歌女中最美的一個,對在座的詩人們說,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詩,他從此就不寫詩了。那個最美的歌女出場唱的果然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那一首。這說明我們所景仰的唐詩,在當時很可能多是傳唱的歌詞。當時寫詩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過小李杜和溫庭筠吧?杜甫的詩,可能文本些,難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數(shù)十年后才建立,應該和唐詩本真的歌詞性質有關。⑵從這個意義上說,三十年來中國內地流行歌詞的長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著經歷著,悲歡冷暖,酸甜苦辣,都會感動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內容就是人的現(xiàn)實和夢想,譬如生命、愛情、母親、故鄉(xiāng)、離別、重逢、游歷和從軍等等。這些在唐詩里也都寫遍了。李谷一首唱的《鄉(xiāng)戀》,對于故鄉(xiāng)的依戀和懷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靜夜思》是一樣的精致平實。谷建芬作曲的《燭光里的媽媽》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敵,《思念》和李商隱的無題詩,美感是相通的。還有北京奧運會主題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比,也是不見遜色的。⑶把現(xiàn)在的歌詞和唐詩比較,只是想說明兩者是同樣的東西。盡管不在同一時空,兩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樣的。雖然兩個時代的作品也無法混淆,同樣的留別的詩,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和羅大佑的《追夢人》就不一樣。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詩無愧于時代,羅大佑的歌詞同樣無愧于時代。至于說歷代的歌唱同樣珍貴,為什么唐詩讓我們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詩總覺得要比現(xiàn)在的歌詞好多了?且以唐三彩為例。唐人見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們見到的不一樣。我們見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時間和距離產生了美。當時的唐三彩和唐詩一樣流行,時尚。時時面對的東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會滋潤和鼓舞同樣歌唱著的心。(摘編自陳鵬舉《詩與歌詞》)⒈下列對于唐詩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A.讓人們感到真切和親切的唐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人的情感所難以割舍。B.在唐朝,人們盛行寫詩和傳唱詩,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詩并不是為了求取功名而創(chuàng)作的。C.現(xiàn)在人們所景仰的唐詩,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種社交方式,又被作為流行歌曲的歌詞,其中尤以后者為多。D.即使是大詩人李白的詩的傳唱,到晚唐也就漸漸不再流行了,唐朝詩人之多,于此可見一斑。⒉下列關于現(xiàn)在的流行歌詞和唐詩的比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A.歷史上唐詩最終為宋詞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來中國的流行歌詞卻能長盛不衰,這是值得欣喜的。B.現(xiàn)在的流行歌詞和唐詩一樣,寫的都是人的現(xiàn)實和夢想,都會使人感動在心,用心去歌唱。C.李谷一首唱的《鄉(xiāng)戀》和李白的《靜夜思》,在表現(xiàn)對故鄉(xiāng)的依戀和懷念方面可謂異曲同工。D.比起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北京奧運會的主題歌《我和你》顯得更為出色。⒊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王之渙說,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詩,從此就不寫詩了。這說明王之渙的詩當時曾被廣泛傳唱。B.杜甫的詩,可能表現(xiàn)得文本一些,這應該跟唐詩本真的歌詞性質有一定的關系,所以難以流行。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詩一樣也是流行的、時尚的東西,因而當時的人們是不會把它看得很珍貴的。D.時間和距離能夠產生美,可以想見,現(xiàn)在流行歌曲的歌詞在若干年后應該也會被人們推崇的。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一)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高進之,沛國人。父瓚,有拳勇,嘗送友人之喪,喪反,友妻為士宦所掠,瓚救之,殺七人,而友妻亦刎頸死,遂亡命江湖。進之生十三年,母劉死,葬畢,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謁征北將軍劉牢之。牢之高會,進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飲嚼,一坐大驚。牢之揖客,問所長,進之曰:“善以計數(shù)中密事!崩沃畣柌肯录妆c糧,進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軍司馬。居五日,進之曰:“劉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禍!彼烊ブEc下沛薛彤為友,因薛交檀道濟,三人者,志義相合,刑牲盟生死。從道濟征桓玄,敗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讓道濟。及圍廣固,進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廣固相。徐羨之、傅亮等謀廢立,招道濟,道濟謀于進之,進之曰:“公欲為霍光乎?為曹操乎?為霍,則廢;為曹,則否!边M之此時案腰間刀伺道濟,有異言,則殺之。道濟趨下階,叩頭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濟如有異心,速殛之!蹦伺c進之定議,不為戎首,亦不相阻也。及謝晦反,兵銳,道濟憂之,進之詐道濟書致晦,與之連,晦喜,不設備,悉精銳蔽江下。進之遂間道入江陵,揚言曰:“檀江州率重兵敗謝晦于江中,靳其首以徇。”故晦黨聞之解體,部下閉門拒之,事平,為司空參軍。后到彥之伐魏,知其名,乞與同行,進之告仆曰:“到公必敗,吾言則惑軍,否則及難!彼煺堊o糧,乃免。道濟晚年懼禍,其夫人劉遣婢問進之,進之曰:“道家戒盈滿,禍或不免。然司空功名蓋世,如死得所。亦不相負!狈蛉似Z道濟,道濟意狐疑,亡何,被收,道濟目光如炬,脫幘投地日:“壞汝萬里長城!”薛彤曰:“身經百戰(zhàn),死非意外事!边M之掀髯笑曰:“累世農夫,父以義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弊鼐托,神色不變。進之無眷屬,仆魯健從進之死,故無收其尸者。薛彤死后,其子負骨歸葬。選自《三十國春秋》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進之布指算,不爽 爽:差錯B.志義相合。刑牲盟生死 刑:宰殺C.進之此時案腰間刀伺道濟 伺:等候D.道濟趨下階 趨:快走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xiàn)高進之善于計謀的一組是()①與下沛薛彤為友,因薛交檀道濟②事平,以功讓道③及圍廣固,進之作攻具.甚精巧 ④為霍,則廢;為曹,則否⑤進之詐道濟書致晦,與之連 ⑥遂請護糧,乃免A.①⑦④ B.②③⑤C.①③⑥ D.④⑤⑥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高進之十三歲.母親去世,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亡命江湖,進之四處尋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將軍劉牢之。B.高進之初次拜謁劉牢之,態(tài)度倨傲,但劉牢之仍然以禮相待;由于他具有測算隱秘之事的特長,被劉牢之任命為行軍司馬。C.檀道濟自稱為朝廷的“萬里長城”,是因為他忠于劉宋王朝,曾經平定桓玄的叛亂,拒絕參與徐羨之、傅亮等廢立宋帝的陰謀。D.高進之、薛彤、檀道濟三人志義相合,結為生死之交,最終檀道濟為朝廷所收.高、薛二人也慷慨赴死。7.把文言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0分()劉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禍。()(2)晦喜,不設備,悉精銳蔽江下。(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不 見杜甫不見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①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锷舰谧x書處,頭白好歸來!咀ⅰ窟@首詩寫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時輾轉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獲釋,遂有感而作。① 世人:指統(tǒng)治集團中的人。② 匡山:李白少時讀書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8.感情 9.。(6分)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分) A.“大胡子”把自己身上的大衣脫下來給了“我”,眼睛卻總盯著“我”的胸口,這讓 “我”倍感緊張,可見“大胡子”居心不良。 B.“我”借方便之名逃離,“大胡子”拼命追趕,這更讓“我”感到是遇見了“色狼”可在過河的危急時刻,還是“大胡子”救了“我”。 C.大胡子起初向“我”脫下的大衣游去,把“我”救上后又抱怨“我”害得他的大衣被水沖走。這為后文“我”的懺悔作了鋪墊,可謂匠心獨運。 D.這篇小說借助“大胡子”這一形象,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對“大胡子”的歧視,也傳達了作品的深刻意蘊。 E.這篇小說講述的是“我”與“大胡子”的故事,既寫出了普通民眾的辛酸,也引發(fā)了我們對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信任危機的深刻反思。 (2)小說設計大衣被水沖跑這一情節(jié)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3)小說的題目是“惹禍的大衣”,這個題目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6分) (4)小說的主人公是“大胡子”還是“我”?請結合文本內容談談你的觀點和具體理由。(8分)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退兒》而達到他歌劇創(chuàng)作的輝煌巔峰,可是此后的30年他幾乎什么也沒寫。多羅西?賽耶斯在名望達到頂點時卻背棄了彼得?溫姆西勛爵,轉向篤信上帝。查爾斯?達爾文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進化理論,卻直到21年后才發(fā)表他的觀點。 ②通過歷時5年乘坐格爾號與自然的接觸,達爾文對物種固定不變的信念發(fā)生了動搖。1837年7月,他航海回來后不久,便開始記第一本關于“遞變”的筆記。這時的達爾文已經確信進化的發(fā)生,他正在尋找一種理論來解釋進化的機制。經過最初的猜想和少數(shù)不成功的假說,他逐漸建立了他的中心觀念。達爾文在自傳中寫道:“1838年10月,我為了消遣,偶爾翻閱馬爾薩斯的《人口論》,當時我根據(jù)長期對動植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語文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944877.html

相關閱讀:高考語文審美鑒賞類試題答題技巧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