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我的失明_詩歌鑒賞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我的失明

[英國]彌爾頓

我這樣考慮到:未及半生,就已然

在黑暗廣大的世界里失去了光明,

同時那不運用就等于死亡的才能

對我已無用,縱然我靈魂更愿

用它來侍奉造我的上帝,并奉獻

我的真心,否則他回首斥訓(xùn)——

于是我呆問:“上帝不給光,卻要人

在白天工作?”——可是忍耐來阻攔

這怨言,答道:“上帝不強迫人作工,

也不收回賜予:誰最能接受

他溫和的約束,誰就侍奉得最好:

他威靈顯赫,命千萬天使奔跑,

趕過陸地和海洋,不稍停留:——

只站著待命的人,也是在侍奉。”

(屠岸譯)

【賞析】

后人往往這樣評價彌爾頓:“他首先是一個公民,然后才是一個詩人,一個不幸的人。”雖然彌爾頓一直懷揣著成為偉大詩人、創(chuàng)作傳世詩歌的鴻鵠之志,他生活的主旋律卻始終是為爭取英國人民的自由而貢獻全部的智慧和力量,甚至為此付出了失明的代價。

在《我的失明》的英文第一行中,彌爾頓用了“spent”一詞來形容自己的失明。“spent”的原意是“消耗的”、“用光的”,是一個選擇性的過程。就像金錢,擁有者既可以慢慢花光它,也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揮霍殆盡,彌爾頓的視力,也是在有選擇余地的情況下,被過度使用,終至喪失。1649年,彌爾頓被克倫威爾的共和國政府任命為拉丁文秘書。拉丁文是當時國際公文的通用文字,彌爾頓的職責(zé)便是用拉丁文翻譯、處理政府的外交文件,責(zé)任重大。此時,彌爾頓的視力已經(jīng)因為從小堅持秉燭夜讀而遭受損害。醫(yī)生嚴重警告他,如果他繼續(xù)從事繁忙的文字工作,他的視力將蒙受不可彌補的損失,而放下他手頭的工作,至少他還有機會延遲失明的時間。強烈的愛國熱情和革命激情促使彌爾頓選擇奮力而為,也就是為捍衛(wèi)革命成果不惜犧牲自己的視力。1650年,他用拉丁文寫成重要的政論文章《為英國人民聲辯》。不久,左眼失明。1651年,他發(fā)表了《再為英國人民聲辯》。第二年,他的右眼也失明了。與此同時,他剛剛遭遇了愛子約翰早夭、妻子瑪麗去世的慘事,保王黨人又惡毒地嘲諷和貶斥他,說他的失明是上帝對他為?君辯護這件事情的懲罰。在失明的痛苦、家庭的不幸和論敵的攻擊之下,彌爾頓創(chuàng)作了這首《我的失明》,借此闡釋自己的失明是為革命事業(yè)自愿犧牲,決不是上帝的懲罰。由此可見,這首十四行詩并不是一般的個人境遇詩,而是一種“融情入理、以正視聽”的辯理詩。

詩歌的前六行是一個長句。這種一句話跨越數(shù)行的寫法可謂彌爾頓十四行詩的一大奇觀,它能夠使詩歌掙脫詩行的束縛,保持意義連貫,增強韻律氣勢。為此,后人認為彌爾頓開了十四行詩“豪放派”的先河。在這六行詩句中,彌爾頓開篇就闡明自己未及半生,雙目失明。當寫到“世界”的時候,他用了“黑暗廣大”來形容。“黑暗廣大的世界”,正是盲人孤立無援的世界,他們失去了光明,也便失去了焦點、失去了支撐,傷感簽名。彌爾頓雖然是為了捍衛(wèi)自由而自愿失明,但喪失視力畢竟是人生的一大缺陷。接著,他運用了《新約•馬太福音》中“按才受托的比喻”:一個平庸的仆人將主人臨行前交給他的一個塔蘭特銀子(“talent”在里,既有“才能”的意思,也是古代計算銀子的單位)埋在地下,沒有用它獲利,主人歸來后嚴厲地責(zé)罰了他。彌爾頓認為,正如錢財需要充分利用,人的才能也必須充分施展,否則便會遭到主人(上帝)的責(zé)罰。彌爾頓深信上帝賜給了他“才能”,他也肩負著為英國人民爭取自由的使命,但雙目失明卻阻礙了他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在隨后的兩行詩里,彌爾頓對上帝發(fā)出了質(zhì)疑:“上帝不給光,卻要人/在白天工作?”失去一雙現(xiàn)世的眼睛,對彌爾頓這樣一位虔誠的清教徒來說,不僅僅意味著失去光明,還意味著無法觸摸真理。“光”隨著視力的消耗殆盡而消失,代表上帝之言的《圣經(jīng)》從此在他面前合上。他非但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才能,也無法繼續(xù)閱讀上帝的真理,這樣的生活無異于失去精神支柱的生活。此外,彌爾頓還擔(dān)心自己的“才能”畢竟要由他自己負責(zé),上帝最終會懲罰他沒有充分施展才能。對于這種不合理性,彌爾頓在宗教上進行了抗議,我們也從中可以再一次體會到他的悲痛和遺憾。

詩歌的最后六行,彌爾頓引入了句法上的“突轉(zhuǎn)”,借助重新詮釋基督教教義來為自己辯護,格調(diào)莊嚴而雄渾,語氣間不乏寬慰和自豪。彌爾頓認為,那些奉行上帝的意志奔波忙碌的人,固然虔誠;而靜靜地侍奉在上帝左右的人,又何嘗不是上帝的“良民”?他因為上帝“溫和的約束”,只能選擇靜靜地侍奉,但他的忠誠,通過堅韌的“忍耐”,與前者等量齊觀。在三年后創(chuàng)作的另一首有關(guān)失明的十四行詩《贈西里克•斯金納》中,彌爾頓的情調(diào)更加激昂和自信:“……你要問我什么在支撐我?/朋友,是一種認識:為保衛(wèi)自由,/為完成這全歐聞名的崇高任務(wù),/我才累得失明,即使我沒有/更好的指引,就這種思想已足以/支持我了此塵緣,雖失明而無疚。”

彌爾頓就像驍勇的英雄,以頑強的意志和犀利的文字為革命事業(yè)鞠躬盡瘁。更何況,彌爾頓失明后,他的“才能”并沒有因為“不運用”而“死亡”,恰恰相反,他在親友的協(xié)助下創(chuàng)作了《失樂園》等三部杰作,實現(xiàn)了青年時期立下的宏大理想。(蔡海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98740.html

相關(guān)閱讀: